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传统村落保护需培植乡土意识

2014年07月04日 11:19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据本报报道,日前,我省28个传统村落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称号。未来政府将加大财政投入,用3年时间,全面提升这28个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水平。这种将传统村落单列出来给予保护利用的做法,有它的独到之处。

  据悉,此次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大多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较悠久的历史和一定数量的重点文物古迹;第二要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第三村落的基本功能健全,至今仍在为人们服务。这些条件决定了其具体操作有别于单纯的文物保护,更不是迎合市场搞大开发。其中既会有对古迹、乡土建筑的修缮,也会有惠及民生、尊重民意的措施来推动村落的发展,可说是一种“发展中的保护”。

  揆诸现实,最近几年,盼望有个地方安放乡愁已成为一些城里人常见的心理诉求。这是当前农村城镇化脚步加快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也跟少数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庄罔顾保护、大肆开发的乱象有关。不少地方将资源打包给专业旅游开发公司经营,公司则将原住村民撇开,根据城里人的口味规划一些游乐项目,有游客光临就再拉几个村民过来跳“篝火舞”。这种做法对传统村落的风貌造成了损害,也冲淡了乡土气息,最终形成了诸多千篇一律的“民俗村”。

  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往往重开发轻保护,漠视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需要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这样的保护并不止于政府投资对文物进行修缮。输血还需造血,在笔者看来,此次湖南对28个古村落实行整体保护,其最大亮点是提出了通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措施来留住原住村民的思路。

  但毕竟,要求传统村落维持原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原住村民必须舍弃一些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要让他们心甘情愿留下来,用些经济手段无疑是最有效的,可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提高村民收入和改善福利还是要落在培植他们的乡土意识上。

  所谓乡土意识,就是以自然经济为背景,在乡里社会大多数成员中普遍流行的民众意识,是原住居民对本乡本土的依恋和对农耕文化的敝帚自珍。在不少人的观感中,这似乎代表着保守落后,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有着自身的独特价值。实践证明,保护传统村落只靠外来的和尚——开发公司来运作并不适用。论及对村子的熟悉和热爱,除了原著村民,别无二者,保护和培植他们本身的乡土意识尤其重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乡土意识培植的第一步是村民生活的改善。如果村民看到,延续祖辈传下来的乡土风俗可以获得直观收益,自然会促成其对自己文化的主动保护,而保存完好的原生态又会继续改善传统村落的生存状况,如此循环反复便形成了相对闭塞但运行良好的生态圈。这也正是此次整体保护利用力图达到的效果。乡土意识通过政府初期投入、改善村民生活而得到激发,而之后的培植则来源于尊重原住村民主体地位前提下的适度开发。只有如此适当“保守”,方能在保存村落特色的同时,找到一个可以推广、复制的模式。(庹新岗)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