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取消住房限购不妨光明正大些

2014年07月04日 11:29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不管有没有功利心态,无论何时何地,取消限购都是一种回归市场之举。另外,政策偷偷摸摸,其实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从限购到取消限购,不过是政策的调整;而从光明正大的限购,到偷偷摸摸的取消,则是公信力的流失。与其如此,取消住房限购,不如光明正大一些。

  在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形势下,有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加入了松绑救市的大军,有专家预计年内将可能有30个以上城市松绑限购政策。耐人寻味的是,除了呼和浩特据说得到住建部默认,成为第一个真正扛起救楼市大旗的省会城市,很多城市都陷入了“政府放风—舆论聚焦—反响强烈—政府辟谣”的怪圈。业内人士称,目前的潜规则是,地方政府暗中执行,只做不说。

  为什么一个地方的行业政策,只能偷偷摸摸进行?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舆论压力,当初限购有冠冕的调控理由,言犹在耳,如今怎能为救市而弃如敝履?二是上面的压力,尽管住建部年初提出双向调控、分类调控,赋予地方政府灵活选择政策的一定空间,但是对限购松绑仍然没有明确的答复。而住建部的考虑,既受制于一定的舆论压力,也受制于一定的市场压力。

  然而,不管是舆论压力,还是市场压力,都难以成为限购政策继续存在的理由。取消住房限购,应该更正大光明一些。

  限购政策产生的背景,在于楼市过热,限购政策产生的理由,则在于房价调控。这是限购能够具有的道义基础,即给老百姓一个保持房产行业稳定发展、控制房价快速增长的民生承诺。但是,这个道义基础实际上是很虚幻和脆弱的。当初限购政策出台之际,未必见得就受到舆论的肯定和追捧。其中最为人诟病者,就在于住房限购,本质上是对于公民权利的限制,是对市场经济自由交易的限制。当然,在自愿和有补偿基础上,权利也不是不可以让渡。问题是,这里恐怕很难说有自愿,有补偿。也就是说,消费者权利具有更高的道义基础,不能把限制权利,拿来作为某种工具性和功利性手段。取消限购,不过是归还消费者被夺走的交易权利,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何况,限购作为调控楼市尤其是控制房价的政策手段,其成效并不好说。住建部的考虑是,希望地方政府从供给端解决供求关系失衡的问题,而不是提前透支未来需求,担心取消限购,很多地方会走从前刺激需求、竭泽而渔的老路。这种担心,也许是多余的。正如当初限购政策的出台,并不能阻止楼市虚热的走势,如今取消限购恐怕也难以改变楼市进入调整时期。说到底,决定房地产市场供需的根源,不在于消费者有没有自由选择和自由交易的权利,而是在别处。以限购来调控楼市,有点避实就虚。

  一些地方政府为限购松绑,之所以偷偷摸摸,实在是功利思维之下理不直,气难壮。但不管有没有功利心态,无论何时何地,取消限购都是一种回归市场之举。另外,政策偷偷摸摸,其实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从限购到取消限购,不过是政策的调整;而从光明正大的限购,到偷偷摸摸的取消,则是公信力的流失。与其如此,取消住房限购,不如光明正大一些。(付克友)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