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市场主导

2014年07月15日 10:1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它不仅是支撑各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申张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然而,要实现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跨越,不是几句口号就可以解决,它需要政府转变传统执政理念,需要改革在重大利益关系上实现根本性突破,需要传统区域发展模式的脱胎换骨。

  相对传统而言,新型城镇化应当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地为本,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揽,以工业化为推动力而不是炒作土地导致经济泡沫化,以人口城镇化为重点而不是中心城区的高楼大厦集聚,以传承文化解乡愁为导向而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新型城镇化应当走产业兴旺、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功能齐全、社会公平、个性鲜明、区域协调发展的康庄大道。

  鉴于此,新型城镇化应当在以下方面与传统城镇化有根本的区别,同时具备自己的一些重要特征:

  一、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地为本。传统城镇化来自传统的政绩观。为了GDP更快增长,为了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大搞超前的城市建设与形象工程,以提升本地城市的国内竞争力。超前的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吃饭财政的条件下,由于无法通过发行债券获得社会资本,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出卖土地获得的收益来实现收支平衡,而土地财政的运作前提是土地必须不断地升值。为此,控制土地供给刺激土地需求就成为政府的最大偏好,传统城镇化对于政府而言就沦落成为以地为本的城市经营,而房地产就成为政府推动以地为本城镇化的得力推手。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人的不断现代化进程,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新型城镇化中,土地可以升值也可能贬值,但是,人的现代化进程不能停歇,人的价值升值不能停歇,只有当人的创造性劳动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时,今天的经济泡沫才会消失,通货膨胀才能获得根治,以创新为主要使命的转型升级才有希望,真正的创新型社会才会到来。

  二、市场决定而不是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确可以做大事、快事与好事,但是,由于权力得不到制约,政府掌握的市场信息很不充分,很难避免政府不做傻事、蠢事甚至坏事,很难避免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主导有着自己的先天不足:一是合成谬误难以避免。许多决策相对一地而言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当各地政府纷纷效仿时,合成的结果就是荒谬的,如遍地开花的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文化公园等等。二是过度透支未来利益。为了实现本届政绩最大化,地方政府往往不惜通过对后代人利益的贴现与侵蚀,如不考虑偿还能力的大肆举债,不考虑环境承载的粗放发展,不考虑后代利益的土地消耗,等等。

  用市场决定代替政府主导,其本质是用多数人的需求替代少数人的意志,让城镇化成为造福百姓的工具。在新型城镇化中,城市资源不应当再由政府直接配置,市场需求不应当再由政府直接控制,而是在政府代表全民利益制定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与服务供给开放等,由市场来抉择与选择。

  三、重视软件而不是硬件建设。见物不见人是传统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不断扩大的公务员队伍以及大量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占据了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导致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政府投入很难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不宜居住的空城。即使是在硬件建设上,政府重视的也只是地面以上的建筑,对地面以下的基础建设投入不多甚至吝啬,使得一些看似非常现代化的城区常常抵御不了几年一遇的自然灾害,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众多隐患。

  新型城镇化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政府要花费更大的气力去营造现代化城市的软环境,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如果说硬件建设主要由市场决定,那么,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社会公平则由政府来主导。在新型城镇化中,政府更加重视城区发展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数量规模,重视加强道路、电力、给排水、通信网络、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重视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养老等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新老城区集聚常住人口的承载能力。

  四、重视实体经济而不是泡沫。退二进三是传统城镇化的普遍做法。工业化本来是一地城镇化的主要推进力量,然而,由于实体经济投入产出周期长、见效慢,加之制造业创新困难多,污染解决难,随着土地成本上升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常常对工业化失去应有的兴趣,与城镇化伴随的是工业化的未老先衰,在行政壁垒四处林立时,各地发展以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形成了产业空心化与泡沫化。

  新型城镇化注重产城人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产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是一地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比较优势逐渐失去时,政府要通过改革扫清创新障碍,努力用创新优势替代正在失去的比较优势,而不是简单的用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只有强大的第二产业才能支撑繁荣的第三产业,只有经济的繁荣才能为更多农民进城提供就业机会,只有更多农民进城才能形成对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只有更多的市场需求才能支撑起城镇化的较快发展。

  五、重视文化传承而不是抄袭。崇洋媚外与文化抄袭同样是传统城镇化存在的不足。无论是房地产商开发的楼盘项目,还是政府投资的城市公园,建筑风格与设施功能几乎千人一面,停留在一种简单的对西方文化的抄袭与模仿水平,很难看到一种真正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汲取与创新,很难看到代表当地与历史的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很难让城里人解渴思乡土之情。

  新型城镇化在尊重历史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创新,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镇风格与空间布局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城镇历史和文化特色,承接历史脉络,凸显地方特色和建设风格。与此同时,以经济区域为单元,突出在中小城镇的分工合作,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与专业服务功能,促进城镇在不同产业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风格与特色。( 丁 力)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