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调研报告抄袭何时能“刹车”?

2014年07月22日 11:2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线口上多家政府单位向记者发送了调研报告,都是“WORD版本”。点开调研报告后,发现报告甚为粗糙:同为正文,前段后段字体大小不一,不仅如此,有的段落背景颜色加白,工具栏上显示为“网页格式”。更叫人啼笑皆非的是,将鼠标停留在某段文字,竟然自动弹出“网页链接”。如此一来,调研报告何以如此“粗糙”倒有了个注解。

  网络抄袭,倒也不尽然是政府部门的“专利”。就学术界来说,各种论文、科技成果、项目申报造假早已见怪不怪;在文艺界,各种小说、电影、剧本抄袭也经常见诸报端。此前,也有媒体曝光政府工作汇报涉嫌抄袭其他部门,除了网友的口诛笔伐,相关责任人最后全身而退,“抄袭门”事件最终成为了“烂尾新闻”。

  违规成本低,不用追责,这正是“抄袭门”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对于政府而言,更是如此。诸家政府单位,扪心自问,能拍胸脯说文件没抄袭网络的能有几家?与其他业界不同的是,政府抄袭调研报告影响面之广、危害程度之大往往更进一层。

  调研,初衷是通过现场访问、电话调查、拦截访问、网上调查、邮寄问卷等调查方式,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研究事物总特征。政府单位也常常将调研作为了解经济走向、洞悉制度优劣、走访市情民情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形式就是深入群众和走访基层等。有别于书面汇报,调研这种形式更能获得一手资料,进而为新政策的出台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可如今,不少政府单位调研报道涉嫌抄袭,无疑与调研的初衷背道而驰。当然,各个县区、部门确实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可是全盘照搬是调研之大忌,决策者需要的更多是接地气的“活鱼”。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明显,“全盘照搬”应排除在调查之外。如若决策者果真将此作为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无疑会走上“岔路”。

  调研报告抄袭,何时才能“刹车”?这个近乎普遍存在的难题亟需破解,当然首先得弄清难题根源之所在。其一,如今市级领导乃至省里面的领导,隔三差五地要来例行检查和调研,有关部门疲于应付。而调研的内容,往往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有关部门本身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质量之好坏,自然无关乎自身利益。

  其二,政府调研报告多数内容并非自己所写,往往由部下或者枪手代笔。由于深度和广度不够,且没有深入基层调研,收集第一手信息,后者恐怕难以憋出几个字,无奈之下,只得求助网络,只能抄袭了事。

  规避抄袭丑剧,提高调研报告含金量,有关方面应该开始着手求解。笔者认为,除了依法依规处置抄袭者之外,还要考虑如何革新文山会海和纠正八股文之风。(南方日报)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