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以有效手段保障爱心延续

2014年07月31日 13:3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市民隋先生的孩子捡到了一位市民的身份证和10多张银行卡、商场会员卡。为了联系上失主,隋先生打了30多通电话给发卡单位的客服,要求只有一个:卡主是您的客户,您那有她的联系号码,她失丢的东西在我这,让她来取吧。想法很简单,现实却告诉隋先生:不好意思,我们没有她的联系方式。

  在隋先生看来,我寻找的是机构,机构帮客户提供保障是理所应当的事。在绝大多数的人心中,机构是有信誉的,而恰恰却是这信誉,让机构中的从业者备加小心,一旦大意,个人损失是小,机构损失无法估量。与此同时,机构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有限度的,帮助架起“失与还”的桥梁就恰恰不在这个服务的范围之内。

  对于隋先生这样的爱心人士而言,他们将道德放在了可能出现的危机之前,甚至还主动替机构着想:你可以不给我失主联系方式,只要告诉失主,让她联系我。然而,就是这样替他们着想,率先得到的不是失主的责难,而是中间机构的冰冷拒绝,现实将爱心撞得有点疼。

  在有法可依的环境下,有些保障是我们都能唾手可得的,如同隋先生的想法,将选择回话的权利通过机构传递给失主。有时有效的保障并不那么深不可测,反而就在我们的身边,合理地利用它,推动事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将爱心这样良好的社会道德效益向前推进。(陈莹)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