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孤立谈论宏观税负问题没有意义

2014年09月01日 13: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近段时间,有关宏观税负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掀起了一场中国的宏观税负到底高不高的争论。先是一名学者认为“我国上半年宏观税负达到44%”,迅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接着另一则报道认为,我国人均宏观税负已高达6338元,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名列前茅”,分别达到20347.8元、19192.8元和17993.5元。网友吐槽说,按照这个标准,自己的生活简直就是“一个馒头半个税”。

  到底应当如何来看待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宏观税负到底应当按税收与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呢,还是应当按税收与GDP的比重来衡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孤立地谈论和讲座宏观税负问题,一定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也很难客观地评价和判断出我国宏观税负高不高的问题。

  宏观税负只是企业和民众负担重不重的一个方面,而且,在分配制度科学、合理的环境下,宏观税负重也未必实际负担重。相反,宏观税负轻,也不代表企业和民众的实际负担轻。尤其是社会福利好的国家,宏观税负重反而会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相关专家认为,国际上对宏观税负的计算,分为“窄口径”和“宽口径”两种方式。其中,“宽口径”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在内的全部政府性收入,然后再与GDP进行比较。而我国的“宽口径”收入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四个部分,由此得出的宏观税为35%,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法国的44%。

  这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不高、企业和民众的负担不重呢?不能这样看。对中国的企业和民众来说,除了直接的税收负担之外,其他方面的负担也不能不考虑、不能不引起重视。同时,税收的使用效率和公共化程度、社会福利程度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就间接负担来看,除直接的税收之外,看不见、摸不着、感受得到的负担,如各种黑色收入、灰色收入、腐败收入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虽然说每个国家都有类似的收入现象存在,但是,严重程度不同,对企业和公众的影响也不同。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体制内、体制外、法内、法外的各种非税收性收入,应当不是一个小数目。别的不说,开发企业透露的开发利润的一半被政府部门拿走,可能就大多不在宏观税负所确定的范围之内。而企业的偷漏税、未纳入到税收征管范围的收入、腐败收入等,也都游离于制度之外,游离于宏观税负之外。尤其是腐败收入,每查出一起案件,数千万、上亿、几亿已成家常便饭。同时,政府部门转嫁于企业的各种吃喝玩乐费用,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到底有多少游离于制度之外的类似收入,可能不能不与企业和民众的负担联系起来。

  不仅如此,近年来,在金融企业的垄断下,企业的融资负担不断上升,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负担都超过了10%,有的甚至高达15%以上,也不能不说是宏观负担的重要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企业和居民支出成本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土地财政”的大规模扩张,不仅使宏观税负出现了快速加重,而且让企业和群众的支出负担快速加重,尤其是房价,多数城市都上涨了四五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看宏观税负,可能就比较教条了。

  假设以上这些条件都不成立,或者说都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只有直接的宏观税负,亦即相关人士所认定的负担率只有35%,但这些税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公共福利的效率,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社会福利水平等,也应当是考量宏观税负高不高非常重要的方面。要知道,如果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水平较低,税收中用于这些方面的比重过低,宏观税负的比较也就失去了意义。

  看我国的宏观税负高不高,不能就数据论数据,也不应将税收和人口进行简单比较,而应当全面分析,综合考量,既要看到数据上的问题,更要看到数据之外的问题,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负担、显性的和隐性的负担、税收使用的公共性、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对宏观税负的高低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谭浩俊(江苏 职员)

【编辑:朱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