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重庆日军战俘营

2014年09月03日 20: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重庆9月3日电 题:探访重庆日军战俘营

  中新社记者 韩璐

  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大街小巷鞭炮不断,各界民众涌上街头,欢庆八年抗战胜利。而在重庆南泉镇红旗村刘家湾,一群日本战俘也同当地村民一起,庆祝战争结束。

  3日,中新社记者重回南泉,寻访当年的日本战俘营。

  69年过去,重庆南泉镇的地形地貌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如果没有当地村民的指点,要找到当年收容日本战俘的战俘营是件极不容易的事。走过几个连续的陡坡,穿过半个村庄后,山坳间老式庄园内的日军战俘营,才出现在记者眼前。

  “战俘营1939年收容了第一批日本战俘。”重庆巴南区文管所所长黎明告诉中新社记者,这批战俘此前关押在贵州镇远“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本战俘虏收容所”,后被迁移至此。

  “由于当时重庆遭受日军轰炸,所以战俘被转移到近郊山间绿树环绕的村庄隐蔽起来。”重庆巴南区文管所所长黎明透露,战俘营原是当地一户地主的庄园,后被政府征用改建为日军战俘营,上校邹任之调任该所所长。

  “虽然是战俘,但这里的日本士兵没有受到虐待。”黎明说,当日本战俘抵达这片被他们自己的军队轰炸得遍体鳞伤的土地时,发现迎接自己的并不是血腥和屠杀。

  “1939年至1946年间,重庆日军战俘营严格履行不虐待战俘的国际惯例。也因此感化了很多日本战俘。”邹任之的儿子邹安和告诉中新社记者,根据其父留下的档案记载,当时日军战俘一日三餐生活有序,管理人员会为日俘安排参加适当的劳动。

  据档案记载,当时战俘营不采取监狱式管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式训导。“当时,战俘营内办了‘特别班’、‘反战同盟训练班’,组织成立了日俘生活改善委员会。日俘的生活为二荤二素一汤六人一桌,以感化教育的方式引导战俘走上反战之路。”邹安和说。

  根据邹任之留下的资料显示,当时战俘还可以通过看守士兵向外买回牛角、牛骨,雕刻成私章、玩具等手工艺品,同当地村民相互赠送和交换。“虽然是日本战俘,但战俘营周围的村民们也会不定期地为他们缝补衣服,给他们一些生活上的照料。”邹安和说,管理人员还会组织日本战俘演出文艺节目。

  抗战胜利后,南泉战俘营宣布撤营。按照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所签的协议,在中国的日本战俘纷纷被遣送回国。1946年初,在南泉镇的战俘全部被遣送回国。

  “南泉战俘营近千战俘无一被枪毙。关押期间,共有数十名战俘病死,被埋在营地背后的山顶上,管理员人员还为死者拍照并立了碑。”邹安和说。

  回国后,这些日本战俘多次回访重庆日军战俘营。

  “以前几乎每年都有当年的日本战俘回来。”63岁的姚天福一直住在战俘营旁。他说,以前经常能在村里碰到回来探访的日本老人。“有一次,一个日本老人站在院子里,突然就哭了。”

  “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曾经见过1942年被押送到重庆战俘营的日军战俘长谷川敏三中尉。”邹安和说,提及在重庆的日子,长谷川敏三仍感激不已。

  “20世纪70年代,长谷川敏三及当时被关押的其他日本战俘多次回到战俘营旧址参观。他一直将重庆称为‘第二故乡及再生之地’。”邹安和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