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毒胶囊”的去向是一道行政能力考题

2014年09月04日 11:14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两年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曝光“毒胶囊”的制作和销售情况,如今,“毒胶囊”重现江湖。毒胶囊的四个最大买家在逃,所以无法获知流入市场的“毒胶囊”行踪,是个最大的问题,也是对行政机构的一道考题。

  其实涉及宁海“毒胶囊”案的疑问很多。比如,7月22日查获“毒胶囊”并抓捕,拖了一个多月才发布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9000万粒“毒胶囊”重点流入了哪些药品生产企业?警方已经“全力追查”,应该不难查到吧?

  发现“毒胶囊”窝点以来,已经过去40多天,如果从生产时算起,则有半年之久。有的“毒胶囊”已经制成药品,甚至已经被患者购买后服用。如果坐等“毒胶囊”销售商王某甲、官某、章某、王某乙归案,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如果坐等收购“毒胶囊”的药品生产企业自觉自醒,也太幼稚。因为谁这样做,谁就意味着在砸自己的招牌,更会形成钱财两空的结局。这段时间内,多少“毒胶囊”已被加工成药品,并被患者购买服用?

  因此,相关方面既要对涉案人员加快审讯,排找“毒胶囊”的去向信息,也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捉拿在逃销售商,食药部门也应根据在手线索,对可能涉及的药品生产和加工企业进行必要的盘查,如对今年2月以来购进的空心胶囊及成品胶囊,都进行一次检验、检查,尽可能发现“毒胶囊”所流入的企业,减轻“毒胶囊”的危害。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实,如何真正让老百姓及时知道有效信息,考验着行政能力的高低,是称职与否的标准。只会在办公室里坐而论道永远无济于事。

  (江苏 卞广春)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