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少北京人成老家亲友“驻京办”:陪看病帮找工作

2014年09月05日 10:3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8月29日上午7点半,协和医院的挂号处已经人满为患。小王就是这挂号大军中的一员,他陪山西老家的亲戚来看病,“我们住得远,又带着病人,实在是没办法再早了,只能先挂个普通门诊。”在交谈中,小王介绍,自己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有5个年头了。今天是请假陪亲戚来看病的,亲戚身体不舒服,家里的医院查不出来是什么毛病,只能一直吃止疼药,就想来北京的医院看看。“赶紧挂上号,赶紧看病,中午还要赶回去上班。”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测算,2013年北京市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北京市的统计显示,北京的三级医院中,外来病人大约占1/3,天坛医院、肿瘤医院的外地病人比例更高。

  庞大的外来就医人口背后往往有小王这种“北京第一代”存在。他们成为老家人赴京看病的中转站,提供住宿、陪同就医。同日,陪家人到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看病的小李也深有体会。小李说,每次有河南亲戚朋友来北京看病,总是要求找最好的医生,还认为自己在北京工作,比较了解,往往把所有的事情交代自己去完成。“其实很多病,什么医院好,哪里医生强,我也不清楚,只能自己提前花时间上网找资料或者问朋友。挂号这种事情就更要费时费力,再加上招待他们饮食住宿之类的各种琐事,有时真的应付不来。但谁让咱家里就我一个人到了北京呢,只有硬着头皮接下来。”

  除了看病中转站,许多“北京第一代”还充当了“工作中介所”“北京招待所”等角色,不少人说,“我们个个都是老家亲友的‘驻京办’。”

  “北京机会多,你在那儿上班,厉害,帮表弟在北京找个工作,要求不高,不用像你这样,有份工作就行。”“北京的培训机构好,暑假弟弟就到北京去培训英语,你帮他报个班,就住你家里好不好?”“你看你妹妹在音乐方面真的有天赋,北京的大师多,你就帮忙联系联系。”“孩子,你的中学老师把你培养出来不容易,他们还没去过北京呢,今年夏天你可得接待他们”……“驻京办”们常常要面对各种各样来自老家亲戚朋友的求助。

  “人到陌生的城市,遇到问题找亲戚朋友帮忙是再普通不过的行为,既符合人情,也符合事理。人总是需要互相帮助的。”振兴中华教育科学基金会秘书长王君韬表示。不过,当这种帮助呈现出突出的地域单向性、并成为一些人的压力时,其背后的原因就值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陈午晴认为,寻求帮助的行为通常是建立在个人人情往来的基础上的,本质上是追求平等的。当出现一方付出明显多于另一方,交往的平衡会被打破。很多“北京第一代”感觉自己成了“驻京办”,实际上意味着交往的平衡已打破,但这种不对等关系并非主要源于个人因素,而是源于资源在不同地域间分配太不均衡。简言之,既不是在北京生活的个体社会地位更高,也不是外地的亲戚朋友就更热衷于麻烦别人,而是个体在交往过程中代表的城市的资源有差距。“一个中小城市的中产阶级与超级城市的中产阶级,他们所代表的城市资源是不一样的。北京作为超级城市,集中了大量优质资源,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发展机会也多,这种不均衡才是根源。”

  “给老家人帮忙是应该的,我不抱怨。不过,我还是希望老家能尽快发展起来,这样他们也不用千里奔波了。”刚刚结束的暑假,分别接待了一位晚辈来京学英语、一位长辈来京看皮肤病的黄女士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李心萍)

【编辑:朱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