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官员捡垃圾为何被质疑作秀?或偏离民众预期

2014年09月09日 15:49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网友偶遇官员捡垃圾,后者被赞亲民,上周,这样一条有策划嫌疑的新闻遭遇网友的无情围观与质疑。过去不乏类似的新闻,总有那么一些路人甲会充当新闻当事人,他们发现官员的“先进事迹”,继而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消息,官方及时捕获继而放大。这样的新闻一经曝光往往会受到质疑,相对它实现的效果,官方所承受的压力恐怕要大一些。

  官员是被冤枉,还是正如外界试图揭穿的那样,亲民之举是策划出来的,事实层面很难有确切结论。不过,可以从经验角度来做一些分析。政经领域的传播方式早已形成传统,一个官员尤其是地方一把手,他的工作无疑受到地方党媒的重点关注,如果没有及时报道,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媒体失职。目前各地都在沿袭这种传播方式,基本可以排除媒体失职的可能,问题的关键是,传统媒体的弱点显而易见,其报道和事件发生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而网友因为在新闻现场,一旦将所见所闻通过新媒体发布,其传播优势就很明显。因此,像网友偶遇官员捡垃圾这类新闻,一种可能是,它是新媒体背景下的一个产物。

  当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如很多网友所质疑的那样,整个事件是策划出来的,通过“虚构”一个新闻当事人,并使用新媒体来传播这样一次偶遇,达到亲民的效果。考虑到当下政经领域报道传统依旧在延续,可以从以下细节来确定事实真伪,那就是,看地方党媒是否对官员这一行为做出了报道,按照目前的报道传统,无论有没有网友偶遇,地方党媒势必都会按部就班做出报道。如果没有报道,很可能意味着当地对传统报道方式的一次舍弃,新媒体受到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新闻当事人当然值得怀疑。

  民间总是会对官员捡垃圾这类新闻发出质疑,这是因为,尽管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但政经领域的传播方式以及官员的行为模式依旧没变,人们习惯于严肃、呆板的政经新闻,至于官员的亲民表现,恐怕也偏离了民众的预期。双方相互强化对方的固有认知,如此一来,网友形形色色的偶遇,只会被解读为一条用第三人称讲述的政经新闻,民间习惯性地表现出错愕甚至质疑,不仅不适应,甚至还会反感这种现象,无论它真的是一次偶遇,还是一次人为制造的作秀。

  如果官员普遍不够亲民,那么新媒体在塑造官员亲民形象方面的作用就很有限,这是因为,无论何种媒体形态,它们都只负责传播,却不会负责制造。传播过程会失真,但技术正在弥补这种缺陷,尤其是新媒体,它们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单纯依靠传播来塑造形象,容易露出破绽。而目前的网络舆论生态的批判偏好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无疑是一项极具风险的工作。(何小手)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