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罪己书”为诚信建设增添一缕曙光

2014年09月10日 10:2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北京一家9月5日开业的栗子店未几就歇业了。歇业自然有各种原因,有趣的是这个店的老板用文绉绉的“罪己书”来陈述:“试炒当日……发现栗子内坏甚多,品质低劣……使买我栗者痛……我为此深感愧疚,自责不已……不敢欺人以牟利,故思虑再三,决定停业数日,再寻货源。不得好栗,暂不开业……”他说,在试营业第一天,他从新发地进了约100斤栗子,自己炒熟,当晚卖出去了58斤;后来他在品尝时发现不少栗子都是坏的,“表面上看不到虫眼,但里面有很多黑斑,味道不对劲”。而所以名之曰“罪己书”,在于自己虽然从小语文考试文言文部分“非常烂”,却一直都喜欢读《史记》等典籍,贴出去的东西如果用“告示”、“通知”,不易吸引别人往下读。

  这就是说,尽管“罪己书”有标题党的嫌疑,出发点却是为了亮丑,亮自家的丑,那么,至少在这件事上,是其良好商业道德的体现,所谓“业界良心”的一种。毋庸讳言,食品安全这些年把公众弄成了惊弓之鸟,似乎哪里都不存在“净土”,不久前“上海福喜”又来了个重创。在方方面面社会诚信需要增进的背景之下,任何些微的努力都值得鼓与呼,何况“罪己书”本身还有不少文化含量。

  “罪己书”应该是受了“罪己诏”的启发,店老板不是喜欢阅读古籍嘛。从前的人的“三观”,是把天象变异、自然灾害与人间政治紧密关联在一起,所以每当发生了地震、旱涝、蝗灾等大灾大难,一概视为天谴,因而皇帝要自省自责,摆出“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的姿态,也是模仿“禹、汤罪己”吧。比如唐高宗时“晋地屡震”,他就说了:“朕政教不明,使晋地屡有震动。”高宗在藩时封晋王,乃有此自责。宋仁宗时沂州大地震,也是自我检讨:“地道贵静,今数震摇,得非兵兴劳民之象乎?宜诏本路转运、经略司,安恤百姓,毋得辄弛边备。”在“罪己”的同时,皇帝们还往往“诏求直言”。当然,无关痛痒的“直言”好说,痛痒的来了,皇帝的态度往往也就变了。这是另话。“诏”为皇帝所专有,而栗子店老板是个平头百姓,他要“罪己”,选个“书”字,既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独特方式,又没有“僭越”——开玩笑。

  由“罪己书”想到元杂剧里面的若干店家,他们在亮相的时候,也都喜欢“罪己”一番。比如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第三折,店小二上场念白:“我卖稀粥真个稀,谁不与我做相知。由你连喝一百碗,吃了依然肚里饥。”又如无名氏《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第二折,开场也是店小二自道:“别家水米和匀搅,我家水多米儿少。若到我家买酒来,虽然不醉也会饱。”再如曾瑞卿《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楔子,王月英家有个胭脂铺,“自谓状元探手可得”却“时运不济,榜上无名”的郭华,借买胭脂之名来接近“生得十分娇色”的王月英。丫鬟问他:“你买这胭脂是做人事送人的,还是自己要用的?”郭华不解为什么要这么问,人家告诉他:“你若自用,我取上等的与你;若送人,只消中样也够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店小二等为什么喜欢不打自招,不得其解,肯定无关诚信,忽然想到今天的好多相声、小品,某种程度上继承的好像正是这种遗风,只是用这种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吸引观众?待解。

  报道说,栗子店在前天已恢复营业,按照“罪己书”的承诺,该是“已得好栗”了。对“罪己书”的出现,舆论一开始便褒贬不一,这很正常。然而,是不是炒作,监督就是,观察一段时间再下结论不迟,不必像“冰桶挑战”那样先兜头泼去一桶冷水。“罪己书”的出现,无论如何也是为增进社会诚信增添一缕曙光。(潮 白)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