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漂族”面临诸多问题 “想回家”成不敢说愿望

2014年10月02日 17:55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说起“北漂、青漂”,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他们是为了实现梦想在大城市打拼的一个群体,主要是年轻人。然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离开家乡,到城市照顾第三代,学着适应陌生城市的生活。这样的一个群体,有人叫它“老漂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面临着交际面狭小、环境难融入、看病报销难等诸多问题。想回家,成了他们不敢说的愿望。来听各地记者发来的报道:

  上午10点,山东青岛海信濮院小区院内充满了孩子嬉闹的声音。上至十几岁,下到三四个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趁一天中最舒适的时光出来玩耍。而大部分孩子,都是由奶奶等老一辈在悉心看护。

  记者:这是看小孙子是吧?

  老人:对。

  记者:他现在几岁了?

  老人:两岁半。

  记者:您是从哪里来的?

  老人:从济宁。

  记者:您家是在哪里?

  老人:我家在淄博。这两年一直在这看(孩子)。

  记者:老家是哪的?

  老人:老家在胶南。

  记者:来了多久了?

  老人:六年了。

  记者:这六年一直在看孩子?

  老人:嗯。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多年轻人涌进大城市工作。老人为了跟晚辈团聚或帮助子孙打理生活,不得不加入流动队伍。老漂族年龄跨度很大,年轻的只有四十几岁,而年纪最大的,甚至达到了87岁。他们不惜改变爱好、生活习惯,义无反顾的帮子女解决后顾之忧。

  虽然老人自言幸福,可内心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孤独和烦恼依然存在。今年初,65岁的朱外国和老伴从湖南郴州的一个边远山村来到江西赣州。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不同,老朱夫妇和儿子儿媳之间经常会产生些小摩擦。

  朱外国:家家都要一本难念的经,基本上我们都会考虑怎么讲话、怎么对待儿媳妇。我都想,如果不要我在这里,我们马上回老家。

  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从江西省石城县来到赣州帮忙照看孙子的离乡老人许义秀每天只能在家门口转悠,生活孤独而单调,

  许义秀:这里家家一进门就关了,农村的到了这里不习惯,猜不透别人的心思。我还是想会老家去,老家更习惯,觉得那里才是自己的家。

  老年人从熟悉的环境“漂”到另一个陌生环境,常常会遇到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社交网络缺失等问题。子女要加强和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政府也要搭建相关平台,帮助“老漂族”融入社会。

  青岛大学心理学院陈兴华老师认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除了说你生活习惯的不适应,精神生活也会不适应。在大城市里这种情况还是挺多的。我觉得社区啊或者一些社会机构,有没有可能把这些看孩子的凑在一起。我们创造一个平台,让这些老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如果说,交易面狭小,难以融入城市环境是面上的问题,那么“老漂族” 异地就医难的问题才是要命的问题。我国虽然多年推行异地医保,但大多数是相邻城市,或者小范围内,对于跨省的“老漂族”根本没什么用。采访中,记者电话咨询了青岛社保中心。

  青岛社保中心:青岛这边是不能直接报效的。至于异地就医她回去之后能不能报效,让她问一下她的投保地。

  采访中,老人们说,不清楚医保异地就诊的政策,也不知道如何办理相关手续,除非出现“大病”,平日里的小毛病时,为图省事,会选择自费就医。老人们的医保也成了压在子女们身上的重担。

  青岛市民李先生:把父母接过来,像医疗啊都在家,他们过来这边什么都没有。

  俗话说,人到老年莫离乡。离乡老人会面临着当地的语言、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医疗养老等诸多问题,可是城市化过程当中,“老漂族”的产生似乎又成了一种必然,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孤独和烦恼,我们更应该去宽容与关爱。同时也希望制定相关的养老、医疗、福利政策,为“老漂族”提供社会保障。

【编辑:吉翔】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