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治理雾霾扬尘应建与群众零距离沟通制度

2014年10月09日 12:52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中央气象台7日发布了下半年首个雾霾黄色预警,从北京到南京,污染要持续几天,直到11号冷空气来。不想让鼻子“裸奔”吸尘,就得戴口罩。可是如果工地和渣土车在城市里雪上加霜,再厚的口罩又有何用?媒体近日走访部分工地发现,尽管上月南京出台9个百分百控尘铁律,但是工地和渣土车早将其抛于脑后,一些工地没有冲洗设备,导致城市道路尘土飞扬,居民苦不堪言。

  我们注意到,市扬尘办在表态重罚违规工地的同时,也坦承了监管的不足:“全市在建工地有2000多家,但执法人员人数相对较少,很难做到每家工地每天上门监督”。人数有限,的确会让环境执法捉襟见肘。集中整治固然可以短期有效,然而它总是像风雨一样,效果是一阵一阵的。

  污染源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小污染汇聚在一起形成大污染。如果仅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只能疲于奔命。连扬尘办都说,希望每个市民加入进来,举报污染。问题是,全民行动不是自然而然就一呼百应的。治理扬尘必须依靠群众,可我们发动群众了吗?我们和群众打成一片了吗?看新闻可以知道,最近一次互动是在去年5月,30元有奖征集举报扬尘污染,通过网上报名聘了35名志愿监督员。再后来呢,奖励没消息,随手拍污染活动也没了消息。与南京不同,青岛环保局最近却搞得声势浩大,每个市民走在路上只要见到污染都可拍,查实奖励100元。这几天,仅在微博上,就掀起投诉热潮。有声音有反馈,才能激活民间力量,从而让执法人员顺着百姓手指的方向治理扬尘,事半而功倍。

  治理雾霾和扬尘,我们并不缺人。与其把功夫下在不断出台新规定,想着怎么罚上,不如千方百计融入群众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建立零距离的沟通制度。几百万市民就是几百万个报警器,几百万个监督员。启动群众力量,灰尘还能肆意“裸奔”吗?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