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20万 仅四成“有人管”

2014年10月11日 08:4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昨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国家确定的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据通报,截至2014年9月30日24时,广东全省登记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487079人,占120万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估算总数的40.6%。本报记者走近患者,了解社区康复之难;采访精神卫生专家,倾听关于门诊与住院同比例报销的呼吁。

  患者故事

  “凑乖仔”28载 一顿药不敢停

  广州市越秀区一个路边小卖部里,年近七旬的吴妈妈忙着理货、收钱,眼角余光不敢离开儿子阿斌,“不急不忙,你累就去躺会儿”,她低声告诉记者,阿斌刚吃了“早餐药”,容易犯困。

  吴妈妈是教书育人的“高知”女性,儿子阿斌14岁精神分裂症发病前是个乖乖仔。“他早慧,13岁就升高一,初中一直是数学科代表呢,常代表学校参赛。谁知不适应高中环境,人呆滞了半年,14岁那年春天,跑到三楼写‘哥哥,你好好照顾爸妈’,想用晾衣绳上吊自杀。”吴妈妈说,阿斌入住精神病医院1个多月,好转回家康复,她“凑乖仔”28年了。

  听从医生的建议,吴妈妈找来一个铺面开起小卖部,让阿斌有寄托。吴妈妈说,阿斌要坚持一天三顿在吃药,药量每次超过10颗,最大副作用是犯困,每天睡眠要保证10小时以上。有时走个神,没有看着他吃,漏了1次药,他就发病,明显地异常烦躁,眼神都不对。尽管盯得紧,阿斌也反复发病10多次了。因为吃药,阿斌身体素质不好,手足口病、肺结核、流感等流行病都躲不掉,入院治疗是常事。

  面前的阿斌,戴着眼镜,粉色T恤衬得脸色不错。“我是1989年6月18日第一次发病的”,阿斌说,这是人生的分水岭,想忘记都难。他甚至强迫自己记着每一次发病的感受:焦躁、心慌、怀疑这个那个、抑郁、莫名不高兴,“赶紧吃药,闭目养神,能缓过来”。妈妈为他的付出看在眼里,也让他坦然对抗病魔,“很多人背后说我精神病,如果上心,我和妈妈一个都活不了”。他因此非常感谢妻子,家里从未瞒过他的病情,妻子还嫁给他,生了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代父职护小妹 小心照料18年

  东风路边一幢小楼里,47岁的钟荷穿一身白底青花改良旗袍裙,与常人无异地招客入座、斟茶待客,自豪地展示刚得奖的刺绣作品,只是偶尔直勾勾地盯着人看,还有哥哥钟昊的小心照料,才会让人意识到——钟荷是在社区康复的精神疾病患者。

  钟荷是钟家最小的女儿,比钟昊小了19岁半,1986年第一次发病后一直是钟昊兄代父职守护着她。“小妹从小太受宠了,一点点事父母都超紧张,结果反倒弄得她内向,对外交往很自卑,高中学习压力太大,再加上青春期问题没处理好,爆发了。”钟昊说,中年得女的父母最早接受不了,常常埋怨,更谈不上看护,结果是2005年、2009年钟荷两次大发病,发狂似的摔砸东西,甚至对老父动手。

  钟昊说,老父亲90岁时中风了,小妹的病一天三顿药要人盯着,他一度痛苦不已。直到2009年9月,街道工疗站吸收小妹,每天照料5个半小时,还找老师教她刺绣,一切才好转过来。“她可上心了,老师让绣个活,她可以加班至晚上1点不睡。”钟昊说。在街道指导下,他帮妹妹补了2万多元,交足医保、社保缴款,现在钟荷每月领退休工资800多元,他也终于不用担心“自己走了,小妹怎么办”。

  麻烦事也有:小妹吃药后,视力下降,手抖,腰疼,不能再刺绣,“其他患者也在受着苦”,钟昊说自己看得开,再帮妹妹找个消遣就好了。

  问题:不重不贫就“潜伏” 讳疾忌医难康复

  国家要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要达4%。,广东去年就已达到并超过,今年主动“加压”至5%。,截至9月30日,检出率已经达到4.67%。。

  不过,问题还有不少。贾福军介绍,在册的48万名患者中,都是重度的、慢性的多,因为做出伤人、自伤等行为,瞒不住了才登记;贫困的、农村的也多,因为需要享受就诊、康复随访的便利,而游离在管理之外的六成,就是病情不重、不贫、城市居民多。特别明显的是,在珠三角地区,珠海、深圳、广州、中山等城市的检出率都不达标。

  据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登记进入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后,看病治疗是有“兜底”的。医药费由医保、新农合报销,还有“门特”、“门慢”渠道,各市一般有5、6个补助渠道,有的甚至有10个以上,假如连每月几十元都付不起,还有省卫计委、省残疾推出的补贴返还“兜底”。登记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医生每季度跟踪随访,病情有变化时,医生随访频密至1~2周一次。

  家有精神病患者,是很多家庭不愿向外人道的隐私,因此只要经济能承担,没有伤人事件揭露出来,基本上就不肯自愿登记。在贾福军看来,这种做法是讳疾忌医,失去了专业医生的康复随访指导,家属的看管、康复、护理知识也得不到提升。

  不少人认为得了精神疾病没法治,往往出现将患者一锁了事的悲剧。实际上,检出并登记的重性患者,除了1/6属于“治疗困难”,当中1/3可彻底治愈,其余可康复。贾福军解释,精神障碍是由生物学病变引起,并非无药可治;在专业指导下,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减少歧视和不信任,提供正常的生活、工作机会,更有助于防止复发。

  而对于城市居民关注的隐私问题,贾福军表示,6种重性精神疾病,发病都须报告,要登记在一个封闭的信息管理系统,“我不是保密员,也没密码可调阅”,安全性可保障,而且卫生部门也只公布患病总数,个案病例绝不公开。

  全省重性患者120万人

  四成获在册管理

  截至2014年9月30日24时,全省登记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487079人,占120万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估算总数的40.6%。

  广东患病率高

  深圳精神障碍患病率21%;

  广州精神障碍患病率15.76%;

  全国精神障碍患病率16%左右。

  (2005年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120万重性患者是怎么来的?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贾福军说,是以国际上公认的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1%计算的。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就有400多名在库患者,其中100多人需要住院治理。

  120万人:

  听起来惊人

  其实没那么严重

  48万名在库患者中

  七成以上是精神分裂症;

  近两成是精神发育迟滞;

  其余为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在得到康复随访服务的患者中

  近九成病情稳定;

  一成多是基本稳定;

  病情不稳定的一般只占百分之零点几,人们最担心其肇事肇祸的,即危险性评估3级及以上的患者,仅三四百人。

  恶性精神病患肇事肇祸基本系未登记在册者

  “提供康复随访的,很少发生问题”,省精神卫生中心社会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林勇强介绍,近几年,省内发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比2009年造册管理前下降几倍,甚至十几倍,比如江门新会,70万人口,6000多名重性患者管起来了,之前每年1%。~2%。的肇事肇祸率,现在为零。“我们细查三年来社会恶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发现基本上都是未登记在册的患者;10多例精神疾病患者杀人事件,当中仅1例是在册者。”林勇强说。

  专家:门诊应与住院同比例报销

  “被精神病”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自去年5月精神卫生法实施后,情况有改善吗?

  对此,贾福军、林勇强都直言,之前的“被精神病”个案被过分夸大,实际情况非常少,自然谈不上新法对“被精神病”的改善之功。反而令人关注的是,由于“需住院治疗”的程序多、准入院“严禁”条款多,导致家属纷纷吐槽“入院难”,并导致“自愿出院”情况骤减。

  两名精神卫生专家介绍,现在患者在家发病,医院也不再派车来接病人;家属只好打110报警,但警察出手协助的可能性也减少,除非已经发生了伤人、自伤等情况。而在住院环节,医生无疑变得更加慎重,即使达到出院标准,也往往“再等等、再稳定一下”;同时,家属不愿接出院的情况增加,因为看护麻烦,甚至宁愿出钱养在医院。

  在省内一家大型精神卫生病院,出现了一名患者达出院标准,医生也多番催促家属接回,家属一直不愿接,导致患者心灰意冷而跳楼,使其双下肢骨折。

  贾福军坦言,卫生政策也有问题,住院费用是住一天算一天,并非“打包”收费,且可报销九成,结果医院乐得收病人,而家属也乐得把患者留在医院。“长期住院,患者社会功能大减,真的成了废人”。因此,精神卫生界专家一直在呼吁,将社区康复、门诊看病的报销比例提升至与住院一样。

  话你知:

  抑郁只是一场“心理感冒”

  别听是精神疾病讳疾忌医

  精神卫生日,不只是关精神疾病患者的事,也与你我相关。贾福军介绍,离普通人最近的就是“抑郁”这一精神卫生问题。

  据世卫组织的统计,精神抑郁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风险高,10%~15%精神抑郁的人,以自杀告别人生;90%的自杀事件与精神障碍有关。国内精神卫生研究则认为,中国人群中,70%的自杀事件与精神障碍有关。

  省精神卫生中心社会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林勇强介绍,抑郁是一个动态过程,有抑郁的人,最终自杀,往往经历有想法、做计划、付之行动的过程,绝大部分人在此过程中不是坚决求死的,只要求助别人,有人辅导一下,可能就能缓解一下。因此,全省各地都成立了心理热线,提供危机心理干预,可惜的是,这些热线都是公益性质,运营效果不好。

  林勇强指出,更可及、便利、易得的干预方式,还不如将心理测试表放到医院咨询台,挂号、候诊、付款、取药等排队时,都可抽空一填,发现有问题,再找心理门诊求助。需要更加深入人心的是,抑郁只是一场“心理感冒”,别以为是精神病而讳疾忌医。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前,中国被列为“自杀高风险国家”,自杀率达22/10万;近年,国家严管农药,尤其是DDT,结果农村女性喝农药自杀的情况基本没有了,全国自杀率一下子降至十几/10万,低于20/10万,不再是“自杀高风险国家”。

  文/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靳婷、郝黎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