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携款离去”折射慈善监督盲点

2014年10月13日 14:30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穿裙子戴假发男扮女装,在成都街头摆摊卖卫生巾,为患白血病的2岁半女儿筹集医药费,王海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他称,10月10日一天,全国各地的好心人向他的银行卡里汇了41万元。然而,当女儿还在医院治疗的时候,王海林却突然带着巨额善款去了济南。他和他的家人,出于某种顾虑和安全考虑,也不愿向媒体和好心人透露后续收到的捐款数额。(10月12日《成都商报》)

  男扮女装卖卫生巾救女,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社会的关注,短短一天便收到爱心捐赠41万元,而且不包括一些企业、公益机构承诺的救助,足以证明网络时代汇集社会爱心的强大力量和极高的效率。毫无疑问,网络与直捐的结合,对于释放社会温暖,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社会成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会给社会公益慈善带来更大的挑战。

  “卖卫生巾救女”从引起关注至今不过三天,但就是这短短的三天时间,却让网友迅速经历了感动、捐赠到质疑的重重冲击。尤其是,当女儿还在医院治疗的时候,王海林却突然带着巨额的善款去了济南,不免让人隐隐担心。其实,事实或许远不是想象那么严重。报道显示,王海林与妻子曾在济南一家加油站打工,孩子白血病就诊及骨髓配型申请也都在济南,王海林去济南给工作善后,为孩子转诊办理手续、拿资料,也都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这过程中王海林因为某种原因一度“失联”,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中,如果因为这点便度人以恶,显然有违必要的理性。不否认,王海林作为受赠者基于道义,有必要保持自身行为的透明度,以满足接受社会监督的公益伦理。然而,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给公众一个交待,无疑也会使得公益变成一种施舍,使得受赠者戴上道德的枷锁,有违慈善公益的本意。

  王海林携善款一夜消失,在信息传递快于真相的传媒语境下,放大了慈善捐赠资金安全的隐忧,折射出社会对公益慈善受助透明与监督的焦虑。相对于捐赠的“一锤子买卖”,受赠者如何使用善款却是一个相对长的周期,保证善款用得其所,才是受赠者对公益爱心最好的回馈。然而,谁来监督以及依据何种法规来监督和促进善款透明,却始终都是一个关键问题。

  依照现行的法律规定,王海林公布银行账号,好心人给他捐款,他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无偿赠与关系,受捐者是合法获取资金成为自己的财产,法律上他并没有义务要向他人透露数额和如何支配这些财产,除非好心人提前表明要求受捐者必须公布使用方式才进行捐赠。受赠者有顾虑和安全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也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在媒体充当唯一监督者的语境下,应对法律无约束与道义有要求的选择中,则很容易成为“调和”矛盾的借口,从而加剧社会质疑。无疑,这对社会公益慈善是极为不利的。

  “携款离去”个案表现出来的是网络时代直捐的共性问题,类似的问题屡见不鲜,如上半年发生的“跨省抢孤”事件,都折射出慈善立法的滞后。对于直接受助的赠与,理应与自身财产有所区别,受助者应当将自身部分权利让渡给社会公益,满足公益透明的伦理诉求,并对使用作出适度合理的约束。对此,应当加快慈善立法,以确切的规则固定下来,并纳入到常态的监督渠道中来,而不是总靠道义来兜底和媒体关注来推进。■木须虫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