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埃博拉进入亚洲只是时间问题 无需过度恐慌

2014年10月26日 08:15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全球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达9936人,已造成4877人死亡。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地区的传染态势依然强劲。

  目前,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的国家为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西班牙、美国、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其中,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分别于10月17日和19日刚刚出现埃博拉疫情。

  到亚洲只是时间问题

  9月17日凌晨,中国政府派出的由59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他们在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为本次中国疾控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负责人。

  高福表示,埃博拉进入亚洲和中国,“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只要非洲的疾病得不到控制,传入中国的风险一直都很大。”他解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要派移动实验室援非,将中国疾病防控关口前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主任申英秀表示,跨国旅行、经济贸易、国际化都市林立以及一些国家向世界各地输出劳务人员等因素都让埃博拉疫情有可能向东亚地区扩散。

  虽然传入中国的风险很高,但高福不认为埃博拉会在中国大规模爆发。他认为,埃博拉在西非等国肆虐,是因为当地基础医疗服务设施“太差”。高福介绍:“这个病毒有很好的自限性,不可能大范围传播”,只要做好防护防止直接接触,“在我国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各部门严防病例输入

  刚过去的周末,网上盛传宁波发现埃博拉病例。宁波市卫生局20日称,因发烧在当地医院留观的尼日利亚籍男子,已符合留观人员体温恢复正常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两个条件,当天被解除留观。

  随着国际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不可回避。10月16日,中国国家卫计委发布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定点医院和急救中心、一般医疗机构要在10月31日前完成埃博拉防控的33个项目的自查。而广东省已确定广东省人民医院等27家定点收治医院及广东省疾控中心等3家病例筛查检测机构。

  为阻击埃博拉病毒入侵,我国各口岸已加强防控措施,机场有体温检测仪对入境人员的体温进行监测;入境查验遇有来自疫情发生地区的人员,将进行检验检疫处置。

  国家卫计委还要求,对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21天内接触过患者的人员,将视其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检测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计委重大传染病防治专家李兰娟表示,中国不存在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源,只能是输入型病例,因此要加强出入境的检验检疫,对来自疫区人员出现发热的情况,要马上强制隔离治疗,减少、阻断可能的传染源。

  “只要没有或者切断传染源,就不可能有二次传染。当前公众无需过度恐慌。”李兰娟说。

  即使传入也难以扎根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李德新表示,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但病死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疾病严重程度,一个是救治能力。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与通过呼吸道传播的SARS等相比,更容易控制,我国口岸已经加强排查监测。即使有潜伏期的埃博拉感染者在口岸没有被检出而入境,埃博拉也不会在我国扎根,这是由该病毒的宿主、传播方式等决定的。

  埃博拉病毒的宿主主要是蝙蝠,我国蝙蝠与西非种类不同,是否能成为宿主还有待研究。即便有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进入我国,在被发现救治之前接触到蝙蝠等潜在宿主的几率也非常小。

  李德新强调,目前我国公众对埃博拉要高度警惕,但不用紧张。“我们的传染病防控能力,应该足以保证不让埃博拉出现爆发流行。”

  据了解,下月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疫情防控将按照“奥运级别”。作为大型活动时保障力量,疾控人员将作为“非制服”的唯一承担生物恐怖和现场处置等任务的工作队伍。北京市疾控明确表示,针对公众关注的埃博拉防控疫情,也将纳入APEC会议的防控保障范围。

  不过,专家认为由于参会人员来自西非疫情集中国家的可能性较小,因会议召开而将埃博拉病毒带入北京的概率很低。

  世界卫生组织称,试验性埃博拉疫苗可能将在明年初供民众使用。WHO在关注两种疫苗的开发,正同时与两家公司合作,加快临床试验。(本报记者 姬薇)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