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蒙古草原上的巴灵师傅

2014年10月26日 16: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锡林郭勒10月26日电 题:内蒙古草原上的巴灵师傅

  作者:乌瑶 贺喜格木仁

  跟登嘉木苏是内蒙古苏尼特草原上查干敖包庙里的“管家”(即主持喇嘛),食宿、财务等日常活动都由他来安排布置。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即制作巴灵的“却雅嘎”(技师)。

  “巴灵其实就是一种祭祀用的贡品,寺庙的法事、大型宗教活动、平时的供养、祭祀敖包等时候都要用。对做了这么多年巴灵的我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不仅是宗教文化,更是蒙古民族的文化。”跟登嘉木苏感慨地说。

  皮肤黑黑的跟登嘉木苏穿着喇嘛的袍子,青青的头皮上贴着一层头发,采访的过程中不时把玩着手机。“我没有微信,但我有三个手机号,移动、电信的都有。庙里信号不好。”他笑眯眯地说道。

  跟登嘉木苏告诉中新网记者,他生于1962年,父亲和爷爷曾经都是喇嘛,他从小在佛教文化的浸润中长大,对巴灵也很是熟悉。他1995年进入查干敖包庙,1997年正式成为制作巴灵的技师。

  内蒙古师范大学宗教学教授、蒙古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宗教学家巴·孟和告诉记者:巴灵是藏传佛教的法会及各种法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贡品。也可以说,巴灵是给佛的必须品。因此,过去每座寺庙,甚至每一个佛殿都有专门负责制作巴灵的“却雅嘎”,即负责制作、摆放、管理贡品的技师。却雅嘎不仅仅是制作巴灵的艺人,而且是寺庙中所有装饰品、贡品等的制作者。所以,却雅嘎是心灵手巧的艺术家。

  巴·孟和教授继续补充道:“巴灵除了祭祀,也有镇魔驱鬼的作用。”

  跟登嘉木苏所制作的巴灵按用途分为三种,一种是长期祭祀佛的贡品,一般能放两三年;一种是短期的,用于敖包祭祀等短期、临时性的活动;还有一种是专门为某种祭祀活动准备的。

  “巴灵的原料都是能吃的,像保质期长的巴灵是用山羊脂肪、牛羊的黄油、已经炒好了的糌粑、莜面,以及红白糖等和在一起做的(不能用水),短期的可以用水把糌粑或莜面、糖等和好制作。在巴灵上上色所需的颜料都是从青海那边买来的,把巴灵做好了之后再涂上颜色就是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每当要更换新巴灵时,周边得到消息的牧民们就会早早过来“预定”。有的人直接吃掉以求避邪得福,也有的人把它烤化当治疗皮肤病的外敷膏药。

  巴·孟和教授告诉记者,最初巴灵的原料是糌粑、牦牛的黄油和红糖,在后期的流传中逐渐有所变化。祭祀活动过后,人们都会争抢着吃巴灵。“不仅好吃,更因为吉祥的寓意。”

  记者还看到了跟登嘉木苏亲手做的小规格巴灵。这些以人物为原型的巴灵大概20cm-30cm高,大都黑色皮肤,红色袍子,摆着不同造型、比划着不同手势立在桌子上。“我这都是按着以前人们传下来的模型作的。这么多年都没有变过。”

  “制作巴灵的师傅在寺庙中并没有特殊的地位,但是如果你被指定为作巴灵的技师,那么周围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尊敬你。”据跟登嘉木苏介绍,制作巴灵的技师也是通过选拔的,一般专门制作巴灵的师傅都会带好几个“学徒”,师傅从中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人。

  “耐心、仔细。”这是老却雅嘎挑选跟登嘉木苏时的标准。“现在,我也以这个做标准挑徒弟。”

  “目前有三个‘候选人’,其中两个是庙里的喇嘛,已经跟着我做了7年的巴灵了。”但跟登嘉木苏对他们并不满意。“现在的年轻人,心静不下来,也不细心。”反之,跟登嘉木苏更看好一位经常来帮忙的当地年轻羊倌。“在我看来,巴灵是一种文化,招收下一辈时不应该拿喇嘛的身份当门槛,以前干啥的又有啥关系呢?”(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