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谁来种地”是农业发展提出的市场命题

2014年11月06日 11:02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记者近日在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进行调研,采访了众多新型职业农民。他们表示农业是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农民也可以是体面的职业。但在经营中,他们却遭遇了土地流转不规范、基础设施薄弱、贷款困难、保险制度不健全等困难,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同时,由于当前农村留守种田的农民仍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回乡种田,他们也担心将来“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种田”,农业依然后继乏人。(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从农业生产的宏观视野审视,这样的形势是危机更是挑战。现代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必然要掀起一场小农经济的淘汰。农业人口的缩小也是这种必然的直接表现。由是观之,我们真正该忧患的不是农业是否后继乏人,而是我们面临这样的挑战,有没有做好准备,比如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贷款困难等方面为这场深层次的农业生产力的解放搞好后勤。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来说,农业告别个人小作坊式的作业,走向集约发展,是必由之路。但如果相关配套市场制度没有跟上,在淘汰小农经济的过程中很难就此形成规模农业,形成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

  以此而论,农业人才的后继乏人,年轻人不愿种地。正是从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职业农民后顾之忧的角度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为什么会出现农业人才的断层?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足。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带来的剪刀差,让农民在种地上得不到多少实在的经济利益。种一亩地所付出的劳动,比去工厂或饭店打工更为辛苦,但其所得到的回报,远远低于后者。另一方面,我国小农经济的历史悠久,农业市场化水平不高,职业农民既要面临市场压力又要面临制度不健全的困境。基于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必须从如何加强经济刺激,促进农业市场竞争方面多作考虑。

  既然目前职业农民规模已经缩小,那么索性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农业规模发展。就目前而言,公司化运作农业,按照市场规律为农产品寻找销售路径是正确的发展思路,但与此同时,尽力提高种地农民的待遇也应该提上议程。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从政策方面给这一行业一种资助与鼓励,帮助职业农民做好发展,坚定农业信心;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和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市场制度,比如吸收去年在安徽开始的《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经验,全面推动农业市场化竞争,打消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唯有如此,尽量缩小农产品剪刀差带来的负面作用,让职业农民得到实惠,变小农经济的缩小为农业产业化的壮大,才能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写下可持续的市场答案。□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