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无锡“留青竹刻”传习班结业 大师不再担心失传

2014年11月09日 08:53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乔锦洪(前排右1)在点评学员作品。 张建波 摄

  学员作品。

  无锡留青竹刻在2008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同时,与其他传统的优秀技艺一样,它也面临“曲高和寡”的窘境。2012年,无锡首个“留青竹刻技艺传习班”开设。昨天,这个班的3名学员正式毕业并获颁无锡市非遗保护中心授予的“官方”结业证书。与2年前不同,国家级传承人乔锦洪大师如今在与扬子晚报记者的对话中,已不再担忧技艺传承“少人问津”。

  大师点评3位徒儿各有优势

  在当天举行的结业仪式上,扬子晚报记者专访了乔锦洪大师。这几年里,作为无锡现存不多的几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的传承人,乔老师没少与媒体打交道,本报此前更是做过多次报道,深入了解该项目的传承现状以及乔老师的各种想法。

  说起这次结业,乔老师显得很是欣喜,对传习班的首批三名学员的表现“不吝赞美”,评价他们各有千秋。他说,在3名学员中,本科高校广告专业毕业的王宣表现最抢眼,由于有美术专业基础,越到学习的后期,这位女学员越是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面,而且内心淡定、悟性高。而由企业职工投身这一技艺的谈闻安则有着很好的篆刻基础,尽管绘画差些,但是成绩很好,有自己的优势。另一位学员陈晓,在三人中基础最差,但是最认真,擅长书法尤其是行书,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尽管2年的学习传授可能磕磕绊绊,但是乔老师对爱徒们还是充满了期许和肯定。

  颁发完证书,乔老师自然免不了一番“勉励”,希望这些已经入门的学员们能够以毕业为起点,继续修炼,成为无锡留青竹刻技艺的优秀传承人。乔老师则劝诫他们,传统的技艺、技法是基础,但刀外的功夫——传统的文化修养非常重要。

  感慨“教学相长”年轻人带来新点子

  评价完弟子后,乔老师还忍不住感慨说,2年的授课,对自己来说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他说,传统的竹刻是手工为主,包括劈竹、修整等很多的基础工作都是依靠人工。而在此前的很多年中,他也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手段,对机械设备使用很少。但是,从年轻人身上他认识到,现代的东西也应该利用,比如说用机械设备切割、修整用于竹刻作品创作的竹片。“我也渐渐觉得,现代科技的东西也可以融入进去,好的东西也可以使用。”

  在这种想法的启发下,乔锦洪还萌发了一种新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在竹片的尺幅上再创新,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原来,按照传统,竹刻作品的创作,多是以一片片切割好的、大小相同的竹片作为创作“画布”,所能展示的地方有限,因此作品多是小件。“能不能利用这些机械设备,把竹片削平,然后一个个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画面’,创作大幅作品?这样的话,可以用于家庭装饰,可以让很多家庭、很多年轻人接受。”

  此外,乔锦洪还觉得,传统的“竹简”形式也可以参考,无锡竹刻可以创作在竹简上,从而营造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还是要创新,传统的技艺,也要与时俱进,让现代人接受,才更有生命力。”

  据悉,竹刻跻身国家级“非遗”,在江南地区非常流行,并且还形成了“双契轩”竹刻世家,乔锦洪就是第三代传人。乔锦洪的内心有一个期望,就是无锡竹刻的传承,可以不限于“留青竹刻”这一种,竹刻的其他十几种技法其实都可以借鉴和发展。

  大师感言:曾对传承很“悲观”办班后重拾信心

  竹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但实际上一直与传统的书画、篆刻等“阳春白雪”的东西是“藕断丝连”。乔锦洪告诉记者,“双契轩”竹刻世家的第一代代表人物张瑞芝早年在上海时就与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张大千等都有结识交往乃至联袂合作。

  此前的采访中,乔老师曾坦言,竹刻技艺的文化特性,在我们这个时代遭遇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尤其是时代变迁使得竹刻这种传统工艺作品似乎离大家很远。因此,在前些年的采访中,他也不免有时候会觉得“悲观”。

  但是2年传习班办下来,自己又重拾了信心。在家族传承方面,他的女儿乔瑜放弃了学校老师的工作,专心从事研习精进技艺,并成为省级传承人。而3位学员中,谈闻安现在已经开设了自己的篆刻、竹刻工作室。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建波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