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双十一”虚假折扣饱受诟病 消费者体验才是根本

2014年11月11日 10:21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口水战、价格战背离电商初衷,虚假折扣、质量问题饱受诟病

  “6年了,这一天的数字包装的成分大一些,用了很多的招数。”今天,一位资深淘宝卖家对记者说。

  “双十一”已经进入第6年,年年刷新数字记录,去年达到了350亿元交易额,平均每个中国人都在网购上花费20元左右。今年他们预计突破600亿元。但很多消费者的体验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好;同时电商之间围绕“双十一”口水与乱战齐飞,浮躁氛围渐现。人们不禁发问:“双十一”堆出来的数字意义真的就那么大?

  乱战能否解决发展问题?

  电商行业作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近年来备受关注。很多创业者在网络上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并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但电商之间的口水战、价格战也让行业产生了内耗。今年更出现了“商标战”,阿里巴巴在“双十一”之前抢注“双十一”商标,未经允许其他商家不能使用该商标。

  此举一出,引起京东商城的不满,但京东不得不采取改换门庭的做法,比如采用“11·11”。但凌乱的广告牌和促销信息让消费者感到茫然和不满,“分不清哪个是正规的,哪个是山寨的。”

  暗战背后是每个电商都心照不宣的互联网生意经:经过6年洗礼,消费者标准越来越高,维权意识越来越强。钱,似乎不像以往那么好赚了。

  为了能够赚钱,比拼价格的游戏规则自然要发挥到极致,对于竞争对手的叫板更是不能手软。无论是京东“瞎淘”“买一真的”等极具针对性的广告,还是阿里要求媒体的二选一的行为,都在背离电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初衷。

  “我希望每个商家都能够明白,‘双十一’是消费者的节日,消费者本应唱主角,如果这个初衷背离了,受损的将是整个行业。”资深网购消费者孙小姐说。

  价格便宜的背后质量谁保证?

  今年是阿里巴巴上市后第一次“双十一”,本次他们主打全球化和移动互联网的特色,不仅容纳了部分海外商品,全球包邮。同时,消费者登陆手机淘宝“我的淘宝”,就可直接领取各大百货集团的电子会员卡,折扣最高可达到五折。

  尽管很多商品已经打出了5折、甚至1折起售的口号,但让消费者担心的是:价格便宜的背后,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双十一”前,质检总局抽检网购的电商产品100%羊绒衫。总局以“神秘买家”的方式抽查了主流电商502个批次七类产品,其中竟然有近三成不合格。服装类61个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43批次“成分含量不实”。一些羊绒衫明示值都是100%山羊绒,实测只有部分羊毛以及锦纶、粘纤、兔毛等,没有一丝羊绒。

  同时,价格上的便宜来的也并不实在。据记者了解,一些商家采取“双十一”节前提高价格,然后宣布价格“跳水”吸引消费者。实际上,价格“跳水”后也高于商品的正常售价。还有一些卖家以次充好,将一些积压已久的货物拿出来为“双十一”备货。

  除了商品质量和虚假折扣,物流快递是“双十一”另一个饱受诟病的陈疾。“当天兴冲冲下单,但不能高兴太早。有时候,一两个星期也收不到货,甚至最后干脆告诉你没有货。”孙小姐说,这是她5年来“双十一”积攒下的经验。

  而对于电商平台上的卖家来说,不少卖家也开始抵制“双十一”拼低价的游戏规则。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过低的折扣吸引的只是喜欢便宜货的消费者,很难获取有价值的忠实用户。

  莫让大路变成“小道”

  “6年下来很不容易,我们也不希望一个节日成就一个行业,同时毁掉一个行业。”阿里巴巴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压力很大,生怕会成为电商行业的‘滑铁卢’。”

  电商行业近年的发展拉动了很多相关产业,赶集网的数据显示,不断刷新的网购消费数据背后,投射出下游行业人员需求猛增,相关行业分工细化,企业端专属的快递公司应时而生等现实变局。

  不少淘宝卖家表示:“双十一”期间处理问价、咨询、售后的客服数量均比原来增加了一半以上,许多店家都开启了24小时不间断服务。

  除了客服外,电商大战增长的销售额同样带动了物流行业的人员需求,甚至出现了打包员、抢单师等新兴职业。一批新生的二线快递公司开始脱颖而出。

  经过6年发展,“双十一”早已不再是某一家企业的节日,而是全行业的大日子。无论是拉动内需,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创新驱动,“双十一”堆出的销售数字既反映出百姓巨大的消费潜力,也显示出电子商务的特殊价值。但电子商务行业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监管,才能进一步成熟。

  有卖家称,“无论怎么竞争,怎么刷新数字造势,本质不能动摇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保障消费者的网购体验。否则,电商发展的大路很可能成为无人走的小路。”

  11月11日凌晨,第6个“双十一”正式开锣,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促进整个行业发展,人们都在拭目以待。(本报记者 车辉)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