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没有了盐务局 照样能吃放心盐

2014年11月21日 09: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废止食盐专营绝不意味着监管放松。专营取消后,食盐生产流通成本必然大降,获得实惠的生产企业会让整个行业焕发活力,这正是企业生产更优质产品的基础。只要做好监管架构方面的组织设计,充分发挥司法的震慑力,食盐安全就可以获得充分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这也是政府部门首次对取消食盐专营的消息予以确认。此前有消息称,从2016年起,我国将废止盐业专营,允许食盐流通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放开食盐批发、流通经营。

  我国盐业专营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主要是中盐总公司以及省、市、县三级盐务管理局和盐业公司。在市场经济已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中国的食盐管理经营仍停滞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盐业体制政企不分,各地的盐务管理局一般与同级的盐业公司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盐业管理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垄断食盐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取消食盐专营,就是打破盐业专营利益集团的金饭碗,这显然是有利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好事。然而,一些对市场化向来持积极态度的人,这次拿出的却是“谨慎欢迎”的态度,认为破除垄断固然好,但对食盐的安全监管更要从严。一些网友的表态更为直接,担心取消专营之后,“还有安全盐吃吗?”人们担忧以往在其他领域出现过的“一放就乱”现象,会在食盐市场化过程中重演。盐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公众的忧虑确有必要。

  今年以来,在陕西户县、河南新郑、江苏徐州等地,相继发生“跨区域用盐”被罚款事件。河南业主黄某经营的小饭馆从郑州市搬到不远的新郑市,没用完的半箱盐也被带到新饭馆,黄某因此被罚款200元。这是今年“跨区域用盐”系列罚款事件中最荒谬的一例。但荒谬归荒谬,这些事例也反映出目前盐务管理部门的“敬业”,而“敬业”的根源是,这些既得利益者不允许任何其他企业或个人触动自己的“奶酪”——食盐专营体制。“护食”当然可憎,然而公众担心的是,一旦取消专营,盐业市场的监管权力移交、分散到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届时盐业是否会出现其他食品生产流通领域出现过的“九龙治水”局面?而这种松散的监管是否又会导致私盐、假盐大量出现?

  食盐专营始于春秋时期,持续了2600多年的悠久“传统”,难免让很多人产生无法忽视的心理依赖。一度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重了公众对取消食盐专营可能产生后果的顾虑。而盐业专营利益集团在此前多年时间里,利用公众的顾虑,成功地拖延了有关改革的进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只有烟草和食盐实行专营,有关部门一直试图推行食盐体制改革,但是十几年来先后提出的六个盐改方案,因遭利益集团阻挠,都是无果而终。

  废止食盐专营绝不意味着监管放松。在盐业市场化过程中,只要做好监管架构方面的组织设计,充分发挥司法的震慑力,食盐安全就可以获得充分保障。在专营制度下,食盐从生产环节到市场终端,价格提高近十倍,其中的暴利都被销售环节的垄断者攫取,生产企业的利润却很薄。专营取消后,我国食盐生产流通成本必然大降,获得实惠的生产企业会让整个行业焕发活力,这正是企业生产更优质产品的基础。公众有理由相信,在盐业市场化改革后,没有了盐务局,照样能吃到放心盐。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