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官员挨骂不妨当作“催马鞭”

2014年11月24日 11:32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11月20日,郑州空气污染指数爆表,网友“大花猫”通过网络发布《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信中称“对你和你的政府对雾霾治理非常不满。你可能听不到,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公开信经媒体微博转发后引起广泛关注。对此,郑州市长马懿的秘书张处长向新京报记者回应称:就是骂骂,又怎样?我们把工作做好就行。(11月23日《新京报》)

  郑州市长被“大花猫”骂了,网民打心眼高兴。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这骂与被骂的双方,其表现都难能可贵。前者敢于当众直言,后者没有暴跳如雷,也未推诿责任,而是虚心接受。据最新消息,马懿市长被骂之后,昨晚在网上发布了《致郑州市民的一封信》,称“感谢市民对郑州市发展的关心,同时作为市长心情又感到很沉重”,表示要加大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论郑州的雾霾严重到何种程度,也不管马市长今后的治理能否立竿见影,起码,这种面对批评的态度,让大伙心里舒服。

  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出,“大花猫”虽是指名道姓骂马懿一人,而且“火药味”浓厚,但他矛头所指,实际上是一群人,即相关主管领导、环保部门和所有污染企业的负责人等。马懿,不过是这群挨骂者中排在最前面的代表。换言之,马懿遭受的“炮火”虽然猛烈,实则应有一群人跟他一起“消受”。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马懿面对“炮火”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是,不知其他事实上的被骂者,内心有无触动?

  以往,政府部门或官员挨骂后,不乏勃然大怒的场景,有的甚至罗织以“侮辱”、“诽谤”罪名,对批评者施以拘留。远的如2009年,河南灵宝市青年王帅以曝光“抗旱绝招”的讽刺形式,举报当地一些地方违法占用农民土地,结果“一篇帖子换来被囚八日”;稍近的有媒体报道,2012年7月,河北两青年武永岩和张广赛在吃饭时踩了乡政府官员一脚而起冲突,骂了几句,结果被拘留,还劳教一年。骂官员的成本如此之高,怎能不使人视之为畏途?让百姓不敢批评政府和官员,实同于两千多年前的周厉王止谤,最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怨积累到沸腾的程度,也就是各类矛盾丛生、无法收拾的时候。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可为何仍有一些官员听不得批评意见?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长期沉迷于下属的马屁、颂歌声中,耳朵在这种“温室”环境被娇惯了,慢慢蜕化,一遇逆风、冷空气,就感到不能适应。纵观一些百姓骂官员而惹麻烦的事例,其中并无十分出格的言语,谈不上有什么侮辱性质的人身攻击,有时不过是“恨铁不成钢”而言辞稍有偏激而已,被骂者却感到忤逆了自己的权威、伤害了自己的面子,不惜违法治之以罪,实际是“权大于法”的典型表现。显然,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批评环境,不仅官员本身的素质有待提高,法治的昌明更是必要的保障。

  而就官员本身而言,更要提高挨骂的“抗挫力”。有骂声,是因为有矛盾,而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面对批评,只要不是恶意的造谣、攻击,哪怕有点过火,官员也大可不必大动肝火。不妨像马懿市长一样,心平气和地沉思一番,把骂声当作解决矛盾的催化剂,当作加快自己步伐的催马鞭,如此才能于人、于己、于事业有益。评论员 袁云才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