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法规要走在基因研究的前面

2014年11月25日 11:15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这几天网上热议和热炒“单身基因”。其源头是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北京大学的科学家检测了600多名中国大学生的头发样本,发现一种所谓的“单身基因”,携带该基因的人难以亲近他人,约会机会少,或者恋情失败,单身几率高。

  这类人类遗传学与社会行为之间关联的基因研究,不是不可以做,有时也有一些积极意义,但相关法规要先走一步,预防其负面效果,特别是当基因研究越界“社会化”时,更需小心谨慎。如果长期法律空白,失去监管,后果将会很严重。当不受法律的限制、花费一定费用就可从基因上对某人的遗传倾向进行预测,“单身基因”就会扩展到“犯罪基因”、“暴力基因”或“缺陷基因”,带来“种族歧视”、“宗教歧视”或“政治歧视”,危害非常大,不得不防。

  如何使基因研究既造福于人类,又不产生社会危害,只有用法律圈住它,稳步发展,有限推广。所以,我们在为这类新技术唱赞歌和传播其研究成果时,一定要对其保持戒备和防范。

  对“单身基因”的研究,百姓也未必欣赏。如果研究用的是国家资金或教研费用,老百姓难免会有不满。因为,急等着专家用基因研究来解答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如遗传性疾病的防治、优生优育的措施、雾霾是否危害人类生殖等等。这些都比“单身基因”研究更加急需和实用,也更加靠谱。毕竟人类的社会性很复杂,单纯用基因等生物因素解读复杂多变的人类行为,很不全面,也难免失误。(顾德宁)

【编辑:和星晨】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