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南百姓家谱平台已上线 市民可轻松网上修谱

2014年12月03日 12:42 来源:海南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海南百姓家谱平台上线发布会

  老百姓“修家谱”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家谱是一块块历史碎片,拼接起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乐章,它们用独有的方式体现着一个群体、一个区域的文化。昨日,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门支持的海南百姓家谱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可快速实现家族人人编纂、互相串联互相勘误修订、以小家庭互相衔接成宗亲族群。不管您贵姓,今后都再也不用跑去全国各地修家谱了,只要登录这个平台,坐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轻松搞定。

  省委宣传部文改办副主任曾繁诗、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平义真、央视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总导演李伦等出席了上线发布会并致辞,同时出席的还有部分历史研究学者及民间历史研究者,他们共同带来了一场关于“互联网修谱能否填补社会民间史研究空缺”的精彩对话。

  传统修谱方式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为家族修谱被视为一件大事,通常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们组成一个庞大的修谱委员会,家谱一般每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这不仅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浩大工程,而且一旦没能好好保存,往往会造成失散残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和修复家谱、祖谱。”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平义真告诉记者,不少地区已经出现10年甚至5年修一次家谱的情况,规模越来越大,地域也越来越广,“早些年扩大到县里面,现在扩大到全省,甚至到外省。但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修谱方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有比较大的耗费。”

  现有家谱开发模式存在不足之处

  省委宣传部文改办副主任曾繁诗介绍了当下海南家谱的几种开发模式。他认为,即便已经有了关于家谱的图书出版和数据库建设及家谱网站建设,但这几种家谱开发模式当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稀缺之处,而百姓家谱海南平台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海南家谱保护开发的重任,在坚持专业化、地方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涵。

  曾繁诗表示,海南家谱多通过图书出版,例如海南家谱提要收录了65个姓氏180种家谱,可惜的是其中未收录黎族家谱,一些民间传说、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均由立足长者口头传承,黎族家谱很可能随着长者的去世而消失。

  据了解,国内家谱的数据化工程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而海南家谱数据库是2008年建设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推广应用欠佳。目前,有关海南家谱的网站有不少,不过普遍是资料转载或者家谱部落为主,缺少完整的家谱传文和谱版,有关海南姓氏的家谱报道和讨论研究也比较稀缺。

  修谱老人:

  网上修谱是好趋势

  “我是海口人,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族谱工作,全都是自费的。”王俞春老人告诉记者,他第一本关于修家谱的书是1993年出版的,至今已有21年。目前他正在修海南王氏通谱。“修家谱要到处走,比如说,王姓的老祖宗在山西太原,我自己就去过两次。”王俞春老人说,上世纪90年代,他一个人到山西太原的王家大院,把很多资料拿回了海南,还在那边遇到了不少专家学者。

  王俞春说,他觉得现在网上修谱是一个好的趋势,“现在全国王姓都在网上做的。”王俞春说,他希望网上修谱能填补传统修谱方式的缺憾,“比如有的老年人不会上网,能不能通过口述把历史还原到网上去?也好让年轻人回归到这个传统文化中来。”记者 苏钟 文/图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