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宁波古村落日渐沉寂守护艰难 盼重忆“乡愁”味

2014年12月05日 14: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宁波古村落日渐沉寂守护艰难盼重忆“乡愁”味
3.图为“浙东第一古树村”茅镬村残存屋舍。 林波 摄
11.图为“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 林波 摄
10.图为“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 林波 摄

  中新网宁波12月5日电(见习记者 林波 李佳赟)残留的马头墙高低起伏,倒伏的花格窗依旧错落有致,时不时前来拍照取景的驴友时刻提醒着它,这是一个消逝的古村。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处浙江宁波的不少古村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或消逝,或颓败,或苏醒,宁波古村在静默中等待未来,盼望用浙派元素重忆“乡愁”气息。

  古村落现状堪忧:4个人的空村

  章水镇茅镬村位于宁波市四明山深处,已有400余年历史,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的美誉。村里百余户人家皆为严姓,相传为汉高士严子陵后裔。由于交通不便和地质灾害偶发,茅镬村开始整体搬迁,落寞的老村如今已许久不闻脚步声。

  66岁的严大万是一名“钉子户”,因为不肯搬迁,他一直居住在村子里。“到去年5月份,村子里还有50户左右的人家,但后来也都陆续迁出去了,如今村子里只剩下4个人。”少了邻居的鸡犬相闻,严大万显然落寞了许多。

  茅镬村的遭遇并非孤本,而是不少古村落共同的命运缩影。在距茅镬村不远的天雷坑村,青壮年奔赴城市谋求生计,只剩下一群老人在时光中等待消磨。

  据民政部统计,2002年至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杨古城摇着头叹息道,“有人才能称得上是村落,几年后当老一辈人离世,这种村子大概也就消失了吧。”

  今年76岁的杨古城被称为“文保狂人”,二十多年来,他踏遍浙东200多个古村、400多座古桥、300多座古戏台,至今已带领上万名宁波人自费考察历史文化村落。

  多年来,杨古城踏访山水巷陌,用相机记录下古村落的建筑风俗文化。但他痛心地看到,近年来,操着不同口音的驴友和摄影爱好者逐渐打破古村落的沉寂,而村中的人却越来越多地离开了这片生养他们的母土。

  杨古城感慨道:“我们这类围城外的人想拼命保护古村,但是村民未必能意识到古村的价值,而是着急地挣脱古村,去往新的世界。”

  据悉,2012年宁波市规划局进行普查入库时,宁波仅剩82个古村落。尽管努力规划抢救,但城市化的进程仍超越了古村保护的力度。古村的诸多建筑,因坍塌、火灾甚至人为因素正逐步消失。

  对于古村的现状,宁波市规划局区域规划管理处副处长田小茸显得很无奈,“问题我们都看到了,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应对办法。”

  沉默中静待未来:盼专业人才

  细雨朦胧,残荷留香,整个走马塘村显得分外静谧。走马塘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据统计,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目前,走马塘共有1650户人家,全是陈姓。

  今年73岁的陈大伯是土生土长的走马塘村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此。从出生记事到现在,他眼中的走马塘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那个荷花池,还是我的小房子。”

  陈大伯介绍道,村里每年都会对老房子进行修缮,虽然房子外观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屋子里电视、冰箱,甚至是网络都有了。

  而作为走马塘村陈氏的第33辈,陈贤国自1980年当兵归来后,便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位村副书记对走马塘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陈贤国认为,古村落是保存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但目前正面临着“失忆”的危险。

  他坦承,自己是门外汉,并不能为古村发展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量保存现在的状态,不再新建房子,最大可能保留房屋原貌,这是走马塘古村建设的纲领原则。

  “但有些老房子的确不能满足大部分年轻人的需求。”陈贤国说。为了留守住年轻人的外出脚步,也为了延缓老屋翻新的速度,走马塘在不断加固结构和改进老屋内部设施的同时,在古村之外开辟了一块70多亩的土地用以建设走马塘新村,新式住宅楼在白墙黛瓦外拔地而起。

  如今,三五村民踏过石板桥,在村内的老槐树下与旧村老邻居闲谈家常。傍晚,伴随一身荷香,走马塘人踱步至新村小区内,古老民俗与现代生活只隔着一座石桥的距离。

  “每到清明、七月半,陈氏宗祠前都会举行祭祖活动,拜太公、上供这些传统现在都还保留着。”陈贤国认为,在保留古建筑的同时,也要注重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能让文化古村只留下一个空壳。

  陈贤国感叹道,希望走马塘的原貌能继续保持下去,等后代落叶归根之时,他们依旧能真切地看到祖辈生活的痕迹,让古建筑成为具象化的“乡愁”。

  保护村落原真性:浙派元素重忆乡愁

  宁波青山绿水之间的村落,孕育了浙东文化的睿智,也深藏着江南水乡的秀美。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上曾提到,要保护好古镇古村古迹,凸显浙派建筑韵味,让每个生活和来到这里的人都能领略扑面而来的“江南气息”、“浙江味道”。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这些都是浙派建筑的核心元素,这些都应该很好地保护起来。”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的眼中,浙派建筑元素不仅能够呈现江南的传统文化底蕴,亦可反映“两美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守护这些代表着浙派传统文化的古村落,早在2005年,宁波就启动了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当时共有10个村落入围。2014年7月,宁波公布入选第二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的17个古村落。

  尽管这些村落拥有法律制度上的保护,但想要更好地“存活”下去,却依然不易。

  宁波市规划局区域规划管理处副处长田小茸坦言,目前古村保护面临着资金和意识两个方面的难题。资金难处尚有解决渠道,最难的还是意识问题。她表示,由于目前宁波古村落保护还没有太成功的案例,村民为此摇摆不定,“包括村领导,乡镇领导,他们需要看到保护后的实际益处。”

  田小茸认为,古村落保护亟需树立一些范例样板,“通过示范,村民可以看到居住环境改善了,房子也得到保护,并且能为村庄带来经济收益,这样村民的保护热情便能被激发起来。”

  “村庄的保护还要与民生的改善结合起来,古村改造不可只是简单地将原住村民迁出。”杨建华提议,村庄的内部设施可以改变,但整体的空间格局、文化空间应该保护,在古村建起新式高楼,这与周边的环境不吻合。

  眼见不少古村落沦为商业的附庸,杨古城一再强调,“古村落首先是村民的家,而并非为游客而建。”杨古城坦言,古村落保护精而繁杂,而相关专家又凤毛麟角,导致在改建过程中容易出现“不伦不类”的村落建筑,村落的原真性难以维护。

  但田小茸欣喜地告诉记者,这一现象即将得到改善。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走马塘村等8个宁波古村落榜上有名。至此,三批名录加起来,宁波已有18个中国传统村落。

  按照相关政策,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庄,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将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居民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同时纠正无序和盲目建设,禁止大拆大建。

  据田小茸介绍,新一轮“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后,上榜的村子将有一名“村庄规划师”专门进村指导发展建设。田小茸分析称,“村庄规划师”相当于村落的总设计师,他们拥有专业的古村落保护知识,并须保证在村内工作研究两个月以上,在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地貌后开展相关保护工作。

  夕阳下,陈贤国感慨道:“年轻人都爱走出去,但是年纪大了就想回家。”他希望这些蕴含家乡味道的浙派元素能够让回家的人重忆“乡愁”。(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