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新闻发言人”不发言让公众知情权很受伤

2014年12月06日 17:3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甘肃省庆阳市两民警因饮酒打人致一年轻女子无名指尖断裂,这则新闻2日便开始在网络发酵。然而新闻过去三四天,警方公开披露的信息依然寥寥。面对质疑庆阳市新闻发言人制度失灵,发言人始终以“没有新闻发布”三缄其口。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让发言人做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但现实中不少党政部门新闻发言人要么用“沉默是金”包打天下,要么打太极、讲官腔,甚至沦为政府与公众信息沟通的障碍。“新闻发言人”不发言,伤害了公众的知情权,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甘肃省2013年初对外宣称,全省建立了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然而,新闻发言人的设立是一回事,履职又是另一回事。不唯甘肃如此,深圳有媒体曾对全市新闻发言人进行电话调查,政府方面超过六成的新闻发言人电话无人接听,即使接听的半数也婉拒采访。一些新闻发布会也越开越简单。如今年8月,昆山发生严重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拿通稿“照本宣科”,且不设记者提问环节。

  新闻发言人不称职,表面上看是自身能力问题,实则与背后部门长官意志密不可分。往往是“一把手”的开明程度、担当意识决定了发言人的前台表现。其次,一些新闻发言人是被动设立,发言人并不居所在机构要职,不掌握核心信息,遇有问题对媒体自然“无可奉告”,只是各级领导躲避媒体的“挡箭牌”。三是权小责大,导致部分发言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信息公开缺乏刚性制度约束,新闻发言人制度就容易流于形式主义、沦为摆设。

  2008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政府部门要及时公布。而“鸵鸟心态”不仅与相关法规精神不符,也加剧社会各方面的质疑,结果会持续损害当地政府公信力。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属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公众期待各级政府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深化改革。从法律层面,更加明确厘清政府部门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的具体内容,为新闻发言人制度化赋权。其次,也要把及时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纳入部门领导的考核指标体系。只有部门主要负责人不“躲猫猫”,新闻发言人才能角色回归。(记者张钦、甘泉)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