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方吉普赛”达曼人的苦难与新生

2014年12月07日 16: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日喀则12月7日电 题:“东方吉普赛”达曼人的苦难与新生

  中新社记者 唐朝杨

  巴桑有一个标准的藏族名字。虽然穿藏装、讲藏语、吃糌粑,但她知道自己有些特殊,知道自己有高挺的鼻梁、深陷的眼窝,知道自己是达曼人。

  巴桑的家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西南部、距离中尼边境约30公里的吉隆镇达曼村,这里是达曼人的聚居地,全村人口49户,197人。

  达曼人没有大篷车,但因为曾经的颠沛流离,被称为“东方吉普赛”。巴桑从未体验过祖辈们的漂泊生活,她从18年出生时起便生活在吉隆,只是从老人的口中得知达曼人曾经生活不易。

  达曼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骑兵的后裔”。传说达曼人的先辈是古代尼泊尔廓尔喀人的骑兵,因为战争失败,滞留边境,从中国清代开始,就一直游走于中国与尼泊尔、印度的边境线上,与边民混居繁衍。

  吉普赛人曾以铁匠为业,达曼人也曾以打铁为生。在2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骑兵的后裔”们因为没有国籍,一直没有土地和住房,只能依靠打铁和帮人干农活艰难过活,“铁匠”一度成为达曼人的代称。旧时,“铁匠”地位低下,往往不被人接受,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即使辛勤劳动,也只能换回口粮,更谈不上接受教育。

  “我爷爷奶奶就出生并住在吉隆镇,我知道自己有外国血缘,但具体哪个国家我并不知道。”已经60多岁的云丹老人说,即使他的爷爷奶奶也说不清达曼人是何时开始在吉隆长期生活的了。

  “村里最流行的说法是,达曼人在先辈的时候是来自尼泊尔的,最初应该只有三四个人,但慢慢在吉隆镇定居、繁衍,后来随人口增长,生活状况越发窘迫。”达曼村委会书记旺堆说,已有六七代达曼人长期在吉隆镇生活。

  因为人数太少,且流动性强、居住分散,达曼人对自己族群的历史缺乏记载,只保存着一些模糊记忆。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结束了跨国漂泊生活,因为依然没有国籍,没有身份,达曼人此前在吉隆的生活状况堪称艰难。

  从结束“苦难”到迎接“新生”,命运的转变出现在2003年——达曼人正式加入中国国籍。2005年,巴桑9岁,有了人生中第一个家。中国政府投资147万元人民币修建了达曼新村,所有达曼人统一入住。

  巴桑也走进了学校,成为达曼人第一代“知识分子”,如今她已高中毕业。今年12月1日,中尼吉隆口岸正式扩大开放,打造国际旅游小镇成为当地政府的长远规划,会跳印度舞、尼泊尔舞、西藏锅庄舞的巴桑说,镇里要成立文艺队,她打算去试试。

  巴桑的父亲依然在打铁,不过现在,村里建立了合作社,铁匠接受专业培训,不仅能打造更多的金属器具,且有政府统一收购。

  巴桑家里还有了土地和大棚,种上蔬菜瓜果,一年能收入数千元,加上一年每人上千元的边民补贴,达曼人的生活让不少本地人也开始羡慕。

  不过,知道达曼人历史的人会明白,最让他们感到满足的还是终于有了家。巴桑的大姐卓玛前些年去内地打工,在四川、新疆、山西等地漂泊了几年,不过最终,卓玛还是回到了达曼村,交了男朋友,已准备安家。(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