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亲人的惨叫总会在我耳边响起

2014年12月11日 09:36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杨翠英 本报记者 崔晓摄

  今年已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家住鼓楼区司背后。提起77年前的那场屠杀,她数次哽咽,泪流满面。

  1937年8月,日本人的飞机持续对南京展开轰炸,蒋介石宣布迁都后,官员、大户人家陆续逃离了南京。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破南京城,我堂爷爷杨世培、父亲杨学文、舅舅杨贤营带着一家老小,躲入了设在大方巷的难民区。但难民区并不安全,日军常以搜捕“嫌疑军人”为名冲了进来,对成年男人逐个检查。

  杨世培、杨学文、杨贤营等人一直在许府巷附近种菜,手上自然磨出不少老茧,日本军人说他们有当兵嫌疑,准备将他们带走。当年13岁的我赶紧将2岁的弟弟递给父亲,自己跪下来恳求日本人放过父亲。

  残暴的日本军人一巴掌甩了过来,当场将我打得眼冒金星,左耳从此失聪。我2岁多的弟弟因为哭闹,被日军抢下活活踩死。杨世培、杨学文、杨贤营3人随后被日军当作中国俘虏兵强行抓走,和其他被抓的几千人一起集中到大方巷后面的池塘边杀害了。

  可怜哦,我们一家被杀了4口人啊!我爸爸当时才30多岁。我妈妈从此白天哭、夜里哭,一双眼睛也哭瞎了。

  4名亲人骤然离去,家里失去了顶梁柱,13岁的我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当时的“金陵大学”校园内发粥,我就一个人从大方巷步行去金陵大学领粥,再小心翼翼端回家。一个月后,免费粥也没了,妈妈于是叫我去河边摸螺蛳,去田间找野菜,回来剁碎了放在一起熬。

  就这样,全家艰难度过一年。第二年,我来到三牌楼附近的南京被服厂,帮日本人生产被子、衣服等。每天没有工资,只有半斤山芋干和半斤米。日本人管理工厂非常残酷,工人讲话、有偷懒嫌疑的都会被暴打。

  77年了,每年的12月13日,都会唤起我深入骨髓的记忆。亲人那一声声惨叫,总在我耳边响起。 (本报记者 周爱明)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