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授谈设立国家公祭日:让中国记忆走向世界记忆

2014年12月13日 08:2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2014年12月13日,中国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无数哀思寄向在那场浩劫中消逝的生命。

  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何在?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

  不容否认的罪行

  记者:侵华日军究竟在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张宪文:主要是三大罪行,一是大屠杀,包括放弃武器的军人、无辜的普通居民,数量众多。二是强奸妇女,据日方自己供述有2.7万名妇女被强奸。三是破坏南京城,当时日本从南部打进来,烧、抢都在南部地区,直接毁灭了这座老城。

  南京法庭在审判时认定集体屠杀28个案例,遇难人数有19万多人;零散屠杀有858个案例,遇难人数有15万多人,确认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达30万人以上。

  不是单纯为了纪念

  记者: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

  张宪文: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当年日本军队的行为,违背了人类基本道义,已经超越了国家范围,是对人类的毁灭和反动。

  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设立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警醒人民莫忘历史,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

  记者:我们一直在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但有些图片和细节还是会激起一些人心中的愤慨。您怎么看?

  张宪文:让中小学生去了解这段历史,当然不能过多加入那些细节描述,只要对大体事件有所了解就好。对于成年人,那段残忍的历史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必须去面对。但是我们也在通过书本以及媒体传递这样的信息,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警钟长鸣,避免再发生这样毁灭人类的屠杀。

  让中国记忆走向世界记忆

  记者: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宪文: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波兰、德国等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的那一天设为国家级哀悼日,联合国2005年确定每年1月27日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铭记被侵略、被杀戮的历史,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

  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时,中国大地掀起了举证讨公道、伸张正义、控诉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华,惨无人道大肆屠杀南京和各地同胞罪行的怒潮。在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当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致联合国人权机构公开信”在南京向社会公布。近700字篇幅的公开信,由3361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和幸存者联合起草,以中国人权研究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的名义分别寄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波德莱尔·恩冬·艾拉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扎伊德·拉阿德·侯赛因。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致联合国人权机构公开信”的字里行间,都是剜心般的血泪控诉,这让世人进一步看清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把南京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让中国记忆走向世界记忆的重要一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向全世界表达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本报记者 郑晋鸣)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