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新常态下不能被动适应而须主动作为

2014年12月17日 08:3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面对新常态,我们不能被动适应、不知所措,必须在深化理解、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发展、主动作为。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和更好遵循经济规律。主动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更大空间范围布局谋篇;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让更多发展红利惠及老百姓,应当成为新常态下主动作为的关键方面和潜力所在。

  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点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我们不能被动适应、不知所措,必须在深化理解、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发展、主动作为。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和更好遵循经济规律。说到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充分体现。当前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压力加大,要素成本上升,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再在速度情结驱动下大踩油门,以粗壮有力之手强力推进,经济运行很可能出事故、站不稳。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包括产业调整、除杠杆去泡沫、化解产能过剩等问题,都要自觉顺应经济规律的要求,拿出更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在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稳定增长。

  新常态下主动作为,就要主动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主动降速换挡,以“倒逼效应”引导地方和产业做好“加减乘除法”,这是中国经济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而提质增效的关键则是科技创新,只有迈过这道坎儿,才能真正打赢“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找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全面创新之“实”,配合以市场经济之“活”、政策环境之“宽”,营造良好的创新机制和氛围,把创新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和新增长点,这些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相对薄弱环节,也应成为新常态下主动作为的关键方面和潜力所在。

  新常态下主动作为,还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更大空间范围布局谋篇。众所周知,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在“微笑曲线”中,头部的技术研发端对产业链控制力最强,利润也最丰厚;尾部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端其次;而中段的加工制造位置,控制力最弱,附加值也最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承接着发达国家“转方式、调结构”后的淘汰品。新常态下,我们要做全球产业链中的白菜心,而不是菜帮子,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打响“中国服务”、“中国智造”,让“微笑曲线”绽放笑容,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让国际社会正视和倾听中国的诉求,完成由规则接受者向制定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转变,实现全球产业链上的“中国跳”。

  新常态下主动作为,追求的不单纯是经济增长,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依然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重要的在于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聚焦在惠民生上。越是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时候,就越得下大气力改善民生,让更多发展红利惠及老百姓;就越得下大气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良好的自然生态造福老百姓。只有一切以人为本,把发展中的“人”字写得更大,各项改革才能得到高度认同、全力支持,经济新常态才能升华超越、创新建树。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依然大有可为、前途无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就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胡宇齐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