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一空心村调查:爸妈接放学是最值得夸耀的事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2月18日 10:09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南京一空心村调查:爸妈接放学是最值得夸耀的事
陈冲的英语作业上,画着爸爸妈妈和他自己。
傍晚时分,石村的留守老人正在做晚饭。
每天清晨,石村的孩子们坐校车去学校上学。

  编者按: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空心村”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却较少有人关注的话题。上周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记者组成全媒体联合采访团队,来到南京西北角农村——浦口石村调查采访两天,与村民同吃同住。记者在凛冽的寒风中走进一户户村民家里,通过文字、视频和影像,记录下一幕幕农村生活图景,体会“空心村”里老人和孩子们的寂寞和思念,思考城市化背景下个体的命运和乡村未来的前景。

  祖辈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怀抱

  12月12日清晨7点,冬天的乡村,尤其冷。南京浦口区石村卫生所门前,23个孩子登上开往石桥镇石桥小学的校车。记者坐在孩子们中间,问:“爸爸妈妈都去外地打工不在家的,请举手。”13只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

  一辆校车,是一个村庄的缩影。石村位于南京西北角,与安徽和县、全椒交界,全村4200多口人中有2000名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村里的基本是老人和孩子,石村属于社会学家眼里典型的“空心村”。

  从石村到石桥小学6公里左右,校车大约开15分钟。坐在记者身边的是三(2)班的陈冲,一个单眼皮、尖下巴的活泼男孩。他从书包里拿出头天晚上的英语作业,是一张剪下来的心形,上面用铅笔画着爸爸——穿着工装裤,妈妈——梳着长辫子,还有他自己——毛绒绒的头发根根竖起,画上每个人都笑眯眯。他指着作业说:“爸爸妈妈都在南京打工,爸爸送饮料,妈妈卖衣服,”关于父母在外的生活,他知道的和自己的简笔画一样简单。

  “他们很忙,很少回来。”

  虽然对父母的情况知之甚少,但父母的电话他能一口报出,“他们回来的前一天晚上,我都会打电话,让他们到学校接我。”对这个9岁男孩来说,爸爸妈妈来接他放学,是值得他在小伙伴面前夸耀的一件事,也是他童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石桥小学的学生来自周边几个乡村,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全校将近800名学生中,父母均外出打工的超过200人,有的班级6成学生是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无论是作业完成率、准确率还是上课的专注度、遵守纪律的情况,都要比别的孩子差一些”,该校一位教高年级班主任再三叮嘱记者不要写出他的名字,以免班上的留守儿童看到伤心,“教育学认为,儿童自发养成良好习惯的概率很小,这个过程需要父母的陪伴、辅导、鼓励以及适度的强制,在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无法代替父母。”

  学习困难,在石村二年级男生俞斌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晚上8点,记者走进他家时,昏暗的灯光下,他正盯着作业本犯愁,“紧盯”、“察看”、“感激”的近义词他不会填,奶奶茆华翠一边请记者帮忙辅导,一边诉苦:“他爸爸妈妈都在常熟打工,每年只有春节和夏天回来两次。他爷爷走得早,孩子从一出生就是我一个人带。”现在孩子上学了,茆华翠最犯难的是,她不识字,孙子作业不会做,她光着急,帮不上忙,不管刮风下雨,她都得带着孩子到左邻右舍家找大孩子帮忙。

  朋朋(化名)则是一个特殊的留守儿童。傍晚,记者随村里的苏守安老人走进他家,三开间平房,墙上贴着十来张奖状,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已离婚,他被判给了父亲,但他不知道的是,爸爸已在外地另组家庭并又有了孩子,朋朋不是新家庭的一员,而是被“丢”给了爷爷奶奶。

  浦口沿江小学副校长朱梅和一些志愿者经常来石村帮助留守儿童,朱梅最担忧的是,“志愿者毕竟不是父母,无法给孩子家的感觉。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如何理解家庭和责任?如何表达爱与被爱?他们又将怎样做父母?”她认为情感需要在生活中习得,而家庭是情感学习的第一教室,如果有可能,父母一定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