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毒胶囊重现不仅关乎监管

2015年01月13日 11:30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

  生病了要吃药,这是常识。可是,当你发现吃下的药远不是传统的“是药三分毒”的那般简单,而是有人还在药品中故意“加毒”,无疑是件令人恐怖的事情。据本报12日报道,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日前捣毁6处涉嫌制售假药窝点,查扣500余万粒“毒胶囊”,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警方透露,这些查扣的胶囊皮重金属铬含量超标40倍以上,连胶囊芯也是用过期的药加玉米面混合制成的,已销往重庆、黑龙江、内蒙古等10多个省区市。

  说到毒胶囊,其实并非新闻。早在20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曾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一些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就在去年9月,媒体披露,浙江宁海检察院通报查获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但有9000余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去向不明。此次济南的毒胶囊,不过是故伎重演而已。

  面对毒胶囊,人们纷纷发问,监管部门去哪儿了?这当然没问错对象。毕竟,保障药品安全,职有专司的相关部门首先责无旁贷。但也不能不说,毒胶囊一再被查获,公众应看到有关部门的努力。那么,另一问题是,为何毒胶囊总是打而不死,让监管部门防不胜防呢?就事而论,笔者以为,这恐怕还关乎当前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试想一下,如果用来救命的药不是那么昂贵,不会有“一瓶成本不到一元,零售高达30至40元”的怪状,那么,毒胶囊还会有这么大的利益驱动去造假吗?正是暴利的存在,驱使他们铤而走险、屡查屡犯。从这个意义上说,毒胶囊重出江湖,该反思的除了监管部门之外,还有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只有彻底改变“以药养医”、“以药养院”的现状,降低药品暴利,毒胶囊的兴风作浪才会有根本性的收敛。评论员 肖应林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