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个人信息为何沦为集市上的“猪仔”

2015年01月13日 15:18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

  我国已发行超过4亿张信用卡,在多数人看来,信用卡象征着安全、私密。但记者调查发现,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泄露现象颇为严重,一条条完整隐私的信用卡开户数据在网络上形同“赶集”公开贩卖。而种种例外条款、免责规定,往往让消费者问责无门。

  “五毛”,是银行卡个人信息的市场价码。办了张信用卡,就等于没有隐私了。这当然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全国每月数十亿条的垃圾短信,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被骚扰过。

  银行卡信息如何被“卖猪仔”?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明确,金融单位的工作人员将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将可能触犯刑律。然而,每条个人信息被提交给银行后,要经过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多个环节,经手人员众多。想要找到贩卖者是谁,谈何容易。何况,这种泄露还可能来自于与银行共享信息的合作商户和企业。

  贩卖银行卡信息的“内鬼”是如何炼成的?第一,商业银行借助格式条款规避法定责任。第二,个人信息缺乏专门的立法保护。尽快补齐法律空缺,升级隐私保护防火墙,已是社会期待。眼下而言,惩戒贩卖银行卡信息的“内鬼”,敦促商业银行恪守保密协议,更是当务之急。邓海建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