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克服手机依赖症贵在自省

2015年01月15日 11:39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

  时隔整整30天,南京审计学院的王茜再次打开手机,正对着久违的开机画面“百转千回”,然后手机像抽风一样震动起来——足足128条未读短信。一个多月以前,大三的她在学校的官方微信上看到了一条特殊的“志愿者征集令”,其中透露,“据调查,年轻人平均刷屏时间为6分钟一次。手机似乎成了我们挂在身边的一个器官……” (1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与部分高校实施上课强收手机的“硬办法”不同,南京审计学院以志愿者的方式推出“一个月不用手机”的体验活动,或更具柔性、情趣和创意性,当不失为矫正年轻人“手机依赖症”的有益探索,值得一赞。包括王茜在内的9名志愿者以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打发”没有手机的日子,其经历与感悟令人深思。 

  在手机俨然成为人们挂在身边的一个“器官”的当下社会,平均6分钟刷屏一次和随时可见的低头族,已成了一种生活常态。可是,由“手机依赖症”导致的时间浪费、学业荒废、亲情淡漠及安全风险等负面效应,也成为值得关注、亟待矫正的社会通病。 

  常言道“最难莫过于战胜自己”。回望9名志愿者的体验经历,真可谓感触良多、收获颇丰。他们战胜了孤独、无聊与焦躁,学会了“控制”、“心静”与“牵挂”,重拾了动手写日记、写书信的少时生活习惯,触碰到了“快餐式”阅读、依赖手机提醒及提笔忘字等生活时弊。尽管这些短暂的体悟成果未必能够改变他们今后的人生,但亲力亲为的诸多生活不便,或会成为他们难以泯灭的生活记忆和人生财富。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人享有手机毕竟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逃离手机”这种体验也只能是短期的“体验”,不可能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要矫正“手机依赖症”,走出“没有手机活不下去”的迷茫与困惑,还有赖人们对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负效应要有清醒认知,增强自我克制的自律自警意识,让手机回归工具性本能,让手机使用步入“拿得起、放得下”的自由王国境界。 

  正如重庆市洋人街景区划设首条“手机人行道”旨在减少“低头族”发生碰撞和摔伤事故一样,“逃离手机”的警示意义显而易见。这个活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人与手机绝缘,只是希望通过这一个月的体验,让大家找到和手机相处最适合的方式,能够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张玉胜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