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文化场馆回归公共服务才有出路

2015年01月16日 09:56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

  少年宫唱起“空城计”、儿童图书馆里摆着营销类书籍、工人文化宫变成电影院……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有名无实”,没有人管、没有人看,是资源浪费,更是管理失职。14日,中办、国办公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附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要求给群众提供“对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务。

  (1月15日新华网)

  说到底,文化场馆“逐利心态不除”尴尬表情难消。作为公益属性而建设的众多文化场馆,假如,其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追求的效果仅仅是“文化场馆搭台,经济唱戏”,唯利是图到因“极高不下的门票价格”而把观众、工人和少年拒之门外。那么,建设那么多的文化场馆,不但背离了承传文化的初衷,而且也势必与大众所期望的文化场馆相去甚远。

  一言以蔽之,要消除众多文化场馆——门可罗雀,门庭冷落车马稀等的不正常现象,从而聚拢人气。一方面固然需要相关部门履行自身职责、加强管理、提供大众“喜闻乐见”、“适销对路”更接地气、更平民化、更大众化的文化服务。

  另一方面,作为带有公益属性的文化场馆,更应保持公益属性,必须消除“文化场馆搭台经济唱戏”的逐利心态。其提供的文化服务虽称不上是绝对的“免费午餐”,但其价格也应该更平民化、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总而言之一句话,文化场馆既要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服务,更要在门票价格收费上保持亲民姿态,保持公益属性不变;如此一来,何愁工人文化宫里没工人,青少年宫无少年呢? □赵志轩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