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整治“红顶中介”要以反腐为突破口

2015年01月23日 10:00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

  最近一次的国务院党组会议强调,要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加速简政放权,一大批审批事项被取消或下放。然而,一些“红顶中介”却从政府手中接过认证、审查、评估、收费等审批权限,蚕食简政放权改革红利。(1月22日新华社)

  “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这是对“红顶中介”极为精确的概括。所谓“红顶中介”,往往就是一些政府部门自己办的所谓社会机构,比如在湖北黄冈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服务长期被精正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公司所垄断,但实际上,这家企业与黄冈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而这种审批权由“红顶中介”垄断的情况,在司法鉴定、评估检测、环评报告、可行性研究、施工文件审查等领域尤为常见。

  “红顶中介”的本质,就是一些政府部门不愿放弃审批权背后的利益,将其非法输送给关联的所谓中介机构,其背后是典型的非法利益输送,是权钱交易,是腐败。比如青海省湟源县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单位受贿案显示,青海省特种设备检验所将部分特种设备质量检测工作交由民营的西宁惠安特种设备检修检测公司负责。作为回报,这家企业每年向青海省特检所及其员工支付费用98万多元。可以预想,只要下决心揭开“红顶中介”背后的利益链条,类似的权钱交易必然是主要剧情。

  应该说,绝大部分“红顶中介”背后的权钱交易,都是以“单位”名义出现的——某个政府部门将审批权交给关联中介机构,然后坐等分肥,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哪个官员自己拿好处,但实际上,这种集体贪腐的危害更大、更广。要整治“红顶中介”,要消除行政审批的灰色地带,真正让民众享受到简政放权的红利,必须要有雷霆反腐的决心和力度,以追究刑责为主要手段,让以往并不多见的“单位受贿罪”成为行政审批非法利益输送一条不敢触碰的高压线,让行贿者和受贿者都无所遁形。■赵 勇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