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请摒弃思维中的“速度依赖症”

2015年01月23日 14:2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经济数据,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36463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但全年增速只有7.4%。“24年最低增速”引发了众多惊呼声。不过,就在各大网站纷纷将“24年最低”作为新闻大标题时,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不必对7.4%增速大惊小怪”的声音,并在不久后成为主流声音。

  从舆论风向的改变,可以看出,追求GDP增长从量到质的转变,虽然已经提了好几年,但“速度论”仍在很多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告别“GDP速度依赖”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场思想革新。本期《财富论》,精选多位知名经济学家的观点,从多角度阐释了“新常态”的实质。

  2014年中国经济有很多问题,但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速慢。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太慢,是过去速度依赖症的表现。我们需要做的,是忘记过去的“漂亮数字”,干一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大力推动改革,痛下决心让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努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创新度和核心竞争力。

  外界最为关注的2014年GDP增长最终定格在7.4%这个数字上。对于这个数字,媒体用得最多的标题是:GDP增速创下24年新低。

  的确,从一系列宏观指标看,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贯穿全年,很多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差。极具参考价值的“克强指数”三大指标,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只有3.8%,是10多年来最差的,铁路货运量在2014年12个月更是创下12连跌的惨淡表现。

  尽管如此,2014年全年GDP增长7.4%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字。各界之所以极力渲染这是“24年最差的数据”,完全是因为很多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拿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周期作为参照系。

  事实上,从大周期而言,中国经济已经今非昔比,经济总量、经济增速、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产业业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63万亿元,是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的大国。中国从短缺经济体成为过剩经济体,从工业小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一系列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

  从2014年全球经济看,除了美国强劲复苏,无论是发达经济体的欧盟、日本,还是新兴市场的巴西、俄罗斯,经济增长都远逊于中国。

  2014年中国经济有很多问题,但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速慢,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太慢,是过去速度依赖症的表现。

  2014年的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的效应下,经历了极其困难的局面,是过去过度强调速度而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和风险的爆发:其一,由于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美国经济复苏后对新兴市场的冲击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第二,由于过去10多年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房地产增长放缓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第三,由于金融改革滞后,导致融资难、融资贵成了普遍性问题;第四,由于金融危机以来的连续刺激,债务杠杆高企;第五,由于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红利的过度依赖,企业创新不足和核心竞争力缺失的问题越加突出。

  尽管高层一再强调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强调对速度保持平常心,但惯性思维决定了很多人眼里只有速度二字,速度障目,不见森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很容易看不到经济的真正风险。

  2014年中国经济给我们的最大启迪是:要真正尊重经济规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需要做的,是忘记过去的“漂亮数字”,干一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大力推动改革,痛下决心让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努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创新度和核心竞争力。经济周期、产业周期、红利周期的兴衰是铁的规律,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要新的思维、新的道路,需要对速度保持平常心,告别对量的图腾,真正从“质”上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马光远(作者系经济学家、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

【编辑:和星晨】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