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代高铁工人的梦想:“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2015年02月05日 0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长春2月5日电 题:两代高铁工人梦想:“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中新社记者 贺宝庆 李彦国

  在长春郊外,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的高速动车制造基地车间里,46岁的钳工何清田拧紧了CRH380B高速动车车头雨刷器的最后一个螺丝。再次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何清田在这个零件旁边贴上了代表他名字的编码,这意味着他将对这个部位的零件“终身负责”。

  长春被称“车轮上的城市”,因为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汽车制造企业。不过现在这个“车轮”又有了新的含义——从长春制造出的轨道客车,不仅在中国,而且已高速运行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9年,刚满20岁的何清田来到了长客股份公司的前身长春客车厂。在这家大型的装备制造企业里,他的第一份工作却是做木工——给车厢内部装修。

  彼时,中国铁路客车制造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正要开始第三代主型客车——25型铁路客车的研发,最高时速仅有120公里。

  “那时铁路客车时速不高,车厢里面很多都是木制的,很多细节不如现在的动车精美,要求也不高。”何清田说,在做了18个年头的木工之后,他在2007年转行做了钳工。

  也正是在2007年,首批国产化动车组CRH5“和谐号”在长客股份公司整列编组下线,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高速动车组,设计运营时速250公里。

  何清田的钳工经历与长客高速动车制造开始同步。在这个中国最大的高速动车制造基地,何清田所在的总组装车间共有1300余名工人同时作业。

  “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按照图纸,将这些零件装好,缺一个不行,多一个更不行,需要的是‘零误差’。”何清田说。

  何清田回忆,从木工到钳工,从普通铁路客车到高速动车组,两个重大转变让他体会到了时代的变迁。

  “第一次走进车间,当时就震惊了。‘子弹头’式的车头,流线型的车身,白色车体如同飞鱼一样。”28岁的黄北是何清田的第一个钳工徒弟,他正是在2007年入厂。

  小时候,黄北常年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会经常带着他去看屋前经过的火车。绿色车厢,一经过轰隆隆作响。第一次看到高速动车组,完全颠覆了儿时对火车的印象。

  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专用线路——连接北京南至天津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根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已超过15000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的50%,稳居世界榜首。

  “以往从长春回老家四川探亲,坐火车需要40多个小时,现在选择最快的动车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何清田说。

  随着中国高铁线路里程的增长,中国自主研发高铁列车水平也在不断增进。从最初引进国外动车组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长客股份公司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已搭建了CRH5、CRH380两大系列动车组产品平台。

  2014年11月,装载“中国创造”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的CRH5A型动车组进入试验最后阶段,这标志着中国高铁列车核心技术由“国产化”到“自主化”的转变。

  转眼几年过去了,如今的黄北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以前我们跟着外国师傅学,现在我们有的技术已经超过了他们。”何清田说,“我希望有一天在全球各个地方都有我们制造的高铁列车。”(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