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忆里的味道逐渐消失 气候变化悄悄改变食物味道

2015年02月05日 11:40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

  市民刘女士从小就爱吃西红柿,但她现在却很少吃了。“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了,菜场里买回来的西红柿看起来红艳艳的,非常貌美,但吃起来怎么感觉木木的,没有酸味,也没有甜味。”不仅是西红柿,很多我们熟悉的浓郁的食物味道正在改变,甚至逐渐消失?

  近期,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研究表明,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会改变海水酸碱度,水产品的口感可能会变得不好,比如虾会变酸。而事实上,气候改变的老味道还远不止是虾,IPCC认为全球食物体系在气候变化面前都不能“独善其身”,专家甚至在研究全球食物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十大指标”。

  有人说,苹果、草莓、 蔬菜、猪牛肉味道都和记忆中不同……是味蕾太挑,还是真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系?为此记者采访了南京蔬菜、水产、水果、茶叶、畜牧、大米种植等多方面的专家。

  》》》老味道正悄悄流失

  市民感受:看起来很美,吃起来不香

  你每天都在吃的食物有没有感觉到口味正在悄悄地变化?什么食物的口味变化比较大?昨天记者在街头和QQ群里进行了一个小型的调查,引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许多人都表示,市场上的食物,现在是看起来很美,吃起来却不香。

  市民马女士怀念小时候猪肉的香味,她说以前炒猪肉的时候,会爆出油来,肉香味光想想就能馋得让人忍不住流口水,而现在的猪肉看上去瘦瘦的,但是吃起来味同嚼蜡,一点香味也没有,只能多加调味品,但味道怎么都和以前不一样。厨师王先生也附和:“以前炖肉两小时才能烂,现在半小时就烂了,和以前的肉相比,现在的肉好像水份变多了。”

  70多岁的马奶奶喜欢喝米粥,她说:“以前熬米粥的时候,满屋子都能闻到大米的清香味道,而现在米粥端在面前,米香味就是淡淡的。

  刘女士则遗憾地表示:“大概有将近10多年了,没有吃到小时候西红柿的味道了,菜场里买来的西红柿看起来红艳艳的,非常貌美,但是吃起来怎么感觉木木的,切起来硬硬的,没有酸味,也没有甜味,感觉总像是催熟的。”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超过九成的市民都感觉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很多东西的口味变了,很难形容,但就是觉的和以前比,有点不对劲。

  》》》气候变暖“挑战”味蕾

  水果:甜得单一,颜色也会变

  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以日本的富士为例,长野县从1970年至2010年气温上升了1.3摄氏度,青森县从1975年至2010年气温上升了1.2摄氏度。在这段气温升高的时期,两地“富士”苹果酸性成分含量平均减少15%,糖分则平均增加了5%,而且也不像以前那么爽脆。

  南京农业大学的汪教授曾向记者解释说,的确如此,其实不仅仅是苹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增甜是不少品种水果普遍存在的趋势,比如梨、西瓜等等。他解释说,从专业的眼光来看,一种水果的口感如何,糖酸比很重要。

  南京农业大学的葡萄种植专家陶建敏教授也曾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同一种葡萄在光热条件不同的地区,种植出来的不仅口感不同,而且颜色也不同。 比如红提这个葡萄品种,它在新疆地区是黑色的,但是同样的品种拿到南京来种植,就是粉红色的,口感上的甜味也有所不同。

  西红柿:高温、光照会影响口感

  江苏省农科院的番茄种植专家赵统敏研究员告诉记者,对于西红柿口感不足的呼声,的确也有不少。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西红柿的口感,比如,天气变暖了,病虫害增多,可能会影响品质,口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对西红柿来说,光照和温度是很重要的气象条件,作为喜光和喜温的植物,如果寡照和阴雨的条件,西红柿口感肯定会受到影响。

  鱼虾:变暖影响水体PH值,口感会变酸

  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研究人员研究称, 随着海水吸收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海水的酸度会上升,也将水产品的味道改变了,以北极甜虾为例PH值为8时得到最美味评价最多,而pH为7.5的水中饲养的虾,得到“最难吃”的比例则更高。

  南京水产科学研究所的周国平表示,如果气候变暖,对于人工养殖水产品,比如南美白对虾、鲈鱼等品种,会让适合养殖的时间变长,产量变高。

  但周国平认为,南京气候变化不足以改变虾的口味,因为几十年的气候波动对于水产品来说还是可以适应的,另外, 现实水产品养殖水体PH值是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可以控制的,如果PH值过酸或者过碱,那么虾就会死亡。

  猪牛肉:“注水”口感将成为标配?

  英国皇家兽医学院的奈维尔·格利高里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研究养殖场动物所处的环境温度与肉质之间的关系。在本月出版的《国际食品研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他指出,承受了高温压力的猪肉会以更快的速度变酸,其肌肉蛋白将会分解,从而导致肉的组织变得松散,猪肉就会像“注过水”一样。

  南京市畜牧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也对猪肉不香的原因进行过研究,专家认为之所以口感出现变化,主要还是与品种有关。比如地产黑猪口感好,但脂肪含量过多,生长速度也慢。市场上目前以瘦肉多、生长速度快、口感不太好的“洋种猪”为主。

  大米:温室气候体影响营养成分

  南京土壤所的专家曾模拟在二氧化碳增高的未来气候中种植大米,结果发现温室气候的增高,会让大米从播种到成熟的周期变短,产量会提高,相应的某些营养成分也会改变,口味或许会有不同。

  江苏农科院的水稻种植专家王长林也表示,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大米中的蛋白质,甚至是直链淀粉含量,这都会影响大米口感。

  》》》改变口味的,还有这些原因

  果蔬变化更大,怪“大棚种植”?

  很多人感觉,草莓、西红柿、苹果的口味变动似乎要比大米、鱼、虾更大一些,他们疑惑,现在的蔬菜、水果很多都是在温室、大棚里种植的,这会是口感变得更多的原因吗?

  南京农业大学的汪良驹教授告诉记者,由于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条件都不同,温室大棚里长出来的水果、蔬菜的口味当然会和露天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是这应该不是口味改变的主要原因。

  他解释: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以草莓为例,如果不使用大棚要到每年的5月左右才能上市,采摘期也只有一个月左右,而现在的大棚和温室环境下种植,可以让人们吃草莓的时间提前半年,采摘期也长半年左右。

  汪良驹教授称,其实很多人感觉食物不好吃了,可能还与食物丰富了,口味太挑了有关。很多人都认为蔬菜大棚种出来的果蔬不好吃,实际上不尽然,早在唐朝,就已出现了用“云母片”(类似于玻璃片的透明材料)覆盖在菜地上,以便杨贵妃能吃到反季节的新鲜蔬菜,那时“大棚”种植菜是皇家才能吃到的稀罕物。

  江苏省农科院的王长林研究员和赵统敏研究员也表示,温室、大棚里种出来的菜、米和露天环境中种出来的口感会有不同,但这绝对不是食物口感改变的最重要原因。

  肥料和种植地远近都会有影响

  记者采访的多领域的专家都表示,南京食物口味的改变,气候改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原因,这是多方面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赵统敏研究员和汪良驹教授表示,比如以前的蔬菜、水果都是南京近郊种植,对于储存的条件不是很高,而现在的果蔬要耐远距离运输,因此就会多栽种“比较硬”的品种,或者有一些人工催熟的技术使用,或者提前采摘,这样果蔬的物质积累就不够,风味感觉就会比较差,而很多人都会发现农家乐的果蔬更美味可口,就是这个原因。

  再比如,以前的果蔬种植以有机肥为主,而现在化肥的施用量更多,以大米为例,化肥使用可以使产量提高,大米蛋白质含量也会增高,这样口感也会变化。

  》》》好口味要靠好品种专家正在好口感上下功夫

  而要让食物口味抵御“气候改变”,还得靠品种选育。

  水稻种植专家王长林研究员解释说,食物口感好坏,品种选育是第一重要的,道理很简单,好品种本身就有好口感的“遗传”基因,比如大米的口感和直链淀粉含量有密切关系,如果这个指标控制在10%至15%之间,那么大米口感就会糯软,有弹性,煮出来的米饭也有光泽度,冷的时候饭粒也是软软的不会变硬,而只有好的品种才能让直链淀粉含量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光江苏省农科院这几十年来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就有200多个,而近期培育的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更被评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

  番茄种植专家赵统敏研究员也表示,对于公众对于西红柿口味的批评意见,其实专家早就已经有所行动,目前他手头的重大课题就有“高品质番茄育种技术研究”,希望能够通过不断驯化、选育出更适合目前气候条件、储运方式、口感也更好的西红柿,他告诉记者,目前“金陵系列”的樱桃番茄的口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下一步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大番茄的口感指标。

  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喜爱的食物味道?

  苹果气候变暖影响酸糖比

  长野县从1970年至2010年气温上升了1.3摄氏度,青森县从1975年至2010年气温上升了1.2摄氏度。在这段气温升高的时期,两地“富士”苹果酸性成分含量平均减少15%,糖分则平均增加了5%,而且也不像以前那么爽脆。

  鱼虾 PH值改变口感变酸

  随着海水吸收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海水的酸度会上升,也将水产品的味道改变了,以北极甜虾为例PH值为8时得到最美味评价最多,而pH为7.5的水中饲养的虾,得到“最难吃”的比例则更高。

  猪牛肉高温让它索然无味

  承受了高温压力的猪肉会以更快的速度变酸,其肌肉蛋白将会分解,从而导致肉的组织变得松散。承受过高温压力的猪肉就会像“注过水”一样,而同样,牛排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