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藏四位普通人守望的“中国梦”

2015年02月07日 22:0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10年召开以来,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有效落实、有序推进。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无数西藏普通人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

  门巴族女干部迪巧旺姆:“实干兴村,为群众谋福利”

  迪巧旺姆,门巴族,年近半百。1989年大学毕业,她不愿去拉萨“坐机关”,而是跑到墨脱“吃苦”,后辗转到西藏林芝县更章门巴民族乡工作。

  说起迪巧旺姆,更章门巴民族乡久巴村很少有人不知道她的名字。

  她“性子急”。5年前,迪巧旺姆到任久巴村担任包村干部。头一天,她就绕着田间地头转了好几圈,回家找本子写下“村里需抓紧解决农田灌溉用水”。

  没几天,她跑到林芝地区水利局,软磨硬泡要来了140万元资金,建起4公里长的水渠,解决了村里农田灌溉用水难题。

  此后,她又马不停蹄筹建草莓大棚。当时种草莓是件新鲜事儿,村民心里犯嘀咕。迪巧旺姆挽起裤脚,亲自上阵,翻土、育苗,与村民同劳动。

  几个月后,草莓长势良好,市场也不错,村民攥着钞票乐开了花。村民认可,迪巧旺姆心里有了底气,于是她成立草莓合作社,还搞培训、种天麻……把“摇钱树”往村民怀里塞。

  5年间,久巴村变了样,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2万元。

  “我没什么大能耐,就喜欢跟群众在一块,快活又自在。”如今已经调到县里工作的她仍常说,久巴村的变迁是自己实现强国富民“中国梦”的实践。未来的日子里,为民谋福利的梦会一直做下去!

  藏学家巴桑罗布:“笔耕不辍,为藏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从孩提时代,我就向往门隅,就像基督徒向往伊甸园,佛教徒向往香巴拉。”在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原副院长、藏学家巴桑罗布眼中,与门隅结缘,似乎是命中注定。

  “门隅”在古代藏语中意为“隐秘乐园”,这个词几乎与“蕃隅(西藏)”同时出现,近现代以来专指“门达旺”地区。

  出生于西藏错那(门隅境内)的巴桑罗布曾先后从事新闻、写作和学术研究工作。现已退休、年近七旬的他,“门隅研究情未了”。

  年轻时,他日复一日,积累门隅知识,记录门巴族人(现主要居住在门隅地区)口述史,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日月穿梭,年纪渐长,他背起行囊,跋山涉水,重返门隅,展开田野调查。

  前不久,他的著作《隐秘乐园门隅——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正式出版,成为国内首部门隅研究专著。

  “藏族和门巴族,都是从西藏六大原始氏族种姓中繁衍而来的,属同根同源。”书中的相关研究,证明了藏民族与门巴族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上共生共进的历史。

  岁月不饶人,可他坚持“凡有线索,必亲临实地考证”。在广袤的门隅地区,无论是堡塞式王宫建筑遗址,还是古栈道悬崖铁链、民居等遗迹处,都留下他探索的脚步。

  “我现在经常在各大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传播门隅今昔变化。”他说,为藏文化研究添砖加瓦是自己毕生守望的“中国梦”。

  夏尔巴人普尔巴:“投身商海,做村民致富领路人”

  “从高校毕业进入科研单位,原本要努力成长为一名学者,却阴差阳错搞起了边境旅游。”这是中尼边境西藏樟木镇立新村夏尔巴人普尔巴逐梦路上的写照。

  普尔巴,个头不高,皮肤黝黑。3年前,他拿出上百万元资金,精心建造了一幢两层小楼,搞起家庭旅游。

  旅馆在半山腰上,面向幽深碧绿的峡谷,前来旅馆参观、住宿的游客不少,点赞声也不绝于耳。旅游基础设施改善了,这座夏尔巴村落也成了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把握潮流,敢于创新,是实现梦想的关键。”普尔巴说,村民们看自己生意好,许多人都效仿他在村里建起漂亮房子接待游客。

  追梦路上,坎坷不少。多年前,樟木口岸刚刚开埠通商,边贸繁荣,在西藏社科院工作不久的普尔巴心里痒痒,打定主意后“停薪留职”回了老家。

  借边民身份,他自由出入中尼两国,以中间商的身份参与边贸,生意很红火。但随着边境贸易日益规范化,中间商位置越来越尴尬。“当时觉得非常郁闷,好几年的积累都砸到里头去了。”他说。

  痛定思痛。近几年来,他与朋友合作,专做印度红木的生意,还拿出大额资金在樟木镇买地盖楼房当“包租公”。

  “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很好,我要抓住机遇,实现致富。”他说,“自己富了也要带动族人一同过上小康生活,这才是自己‘中国梦’的落脚点!”

  “90后”作家顾倾城:“‘藏漂’路上传播众善与博爱”

  “漫步拉萨街头,用心接纳这片地理海拔与精神高地赐予的神情姿态,渐渐懂得感恩,懂得惜福……”在西藏的近1000个日子里,来自湖北的“90后”作家顾倾城,仗笔行走高原大地,用文字传递西藏纯净的精神质地。

  顾倾城,西藏作协会员。多年前,他为追寻文学梦,退学北漂,后扫遍地图,寻觅心中的远方。

  西藏锁住了他的目光。2012年,他启程赴藏,将身心和行李一起“打包”,在不断的行走与思考中,开启“藏漂”人生。

  初到拉萨,他喝酥油茶、吃糌粑、学藏语、研究藏文化、交藏族朋友……以最朴素的方式融入藏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精深博大的藏文化,是我灵感的源泉;藏族人的善良真诚,是我行囊里厚重的精神指南。”他说。

  随着一篇篇西藏文化随笔和诗歌散文问世,顾倾城的文学才华渐渐得到文艺界人士欣赏。

  眼下,他的西藏文化随笔录《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付梓出版。书中既有对秘境门巴非遗文化的收集记录,也有对藏王墓守墓人的角色揭秘与剖析……

  “相信,西藏巨大的心灵磁场,足以吸纳世间一切的众善与博爱;我要在行走与创作中,将这些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说起“中国梦”,他凝视远方,语气坚定。 (记者许万虎、黄兴)

【编辑:吉翔】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