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2015年或启动公共交通碳交易机制

2015年02月09日 11:3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

  低碳城的外墙装饰着绿色植物,贯彻绿色环保理念。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摄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完成了‘大考’,首批635家纳入管控的企业中631家如期完成碳排放履约。”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目前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考核结果纳入干部任免奖惩标准,探索干部离任GEP审计,改变唯GDP政绩观,在推动低碳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全国率先开启“炒碳”市场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深圳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了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圳把重点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碳排放管控单位,管控单位碳排放总量占深圳全市总量约40%。首批纳入碳交易的635家工业企业2010年碳排放总量合计约3173万吨,约占全市总量的38%。到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比2010年将下降32%。

  首批635家工业企业2013-2015年获得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亿吨,这些配额被划分到各企业后,提前用完配额的企业就必须上市场向配额有盈余的企业购买。同时,市场投资者可以购买碳排放配额,并根据情况上市出售。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采用的是会员制方式,除了管控企业成为会员之外,普通投资者会员、项目业主会员均可参与。项目业主就是碳抵消机制项目的提供者,即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的项目业主可以参与。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到碳交易市场,只要到交易所开户,取得一个账户,就可以进行交易。这意味着个人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在排交所开户“炒碳”。

  首年“大考”交出漂亮成绩单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在首年“大考”中交出漂亮成绩单。截至2014年7月1日,首批635家纳入管控的企业,有631家如期完成碳排放履约。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全国首个总成交额突破亿元大关的碳市场,至今仍保持总成交额全国第一的地位。

  深圳市发改委碳交办负责人说,经第三方机构核查,深圳635家碳交易体系管控企业2013年度碳排放总量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383万吨,下降幅度11.7%,碳交易市场运行一年以来,减排成效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以中兴、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19家大型企业,碳排放较2010年绝对量下降了6.8%,但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7.0%。大型制造业企业在碳排放减低的同时,工业增加值大幅提升,表明低碳发展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深圳正酝酿扩大碳交易覆盖面,将更多工业企业纳入交易范围。今年,深圳或将启动实施公共交通碳交易机制,将公共汽车、出租车等移动排放源纳入碳市场。

  颁布首部企业碳排放量化文件

  目前,深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和要求,不断完善既有碳交易体系,研究扩大管控范围,加大管控力度,增强政策法规的针对性、操作性,推动企业、组织和社会公众更好地履行碳减排责任,形成共建共享良好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深圳在碳交易方面作出诸多探索。就市民关注的碳交易价格,深圳采用的是市场定价方式。碳价格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市场的供给、投资人对市场的预期、能源价格、企业减排成本等。

  企业碳清单是配额分配的依据,为了确保企业碳清单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深圳市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了核查。同时,成立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报告、核查技术标准制定23人专家组,经过专家团队近半年调研、讨论和修改完善,深圳市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的地方标准化技术文件,据此完成工业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

  新闻链接

  生态考核挂钩干部任免奖惩

  目前,深圳全力推进生态体制改革,把生态考核的结果,与干部任免奖惩挂钩。

  《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规定: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将各区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列为第一责任人,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年度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合格者不得提拔,倒数第一名者,由市领导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问题。

  2013年,深圳将已经开展了6年的环保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前,盐田区将实行“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工作机制,纳入2015年重点改革计划。据悉,此项试点工作一旦在盐田区取得成功,有望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各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德群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