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拐杖老汉的“花儿”梦

2015年05月04日 09: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西宁5月4日电 题:拐杖老汉的“花儿”梦

  作者 张添福

  “‘花儿’是青海人的天籁之音,‘花儿’是青海人精神的诗歌……”

  谈起西部民歌“花儿”,拄着拐杖行走于湟水谷地的老汉满自忠,丝毫不吝赞美之辞。汉、藏、回、土、撒拉等九个民族共同传唱的“花儿”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湟谷地被称为“花儿”的沃土,这里是指黄河及其上游支流湟水河孕育出的青海东部和甘肃西部交界的区域,是中国中原地区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此间流传的青海“花儿”、平弦越弦、河湟小调、青海贤孝、眉户道情、皮影戏剧等戏曲,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景。

  年过花甲的满自忠用快板形式给自己写了一首“子字歌”,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我、我、我名叫苦娃子,从小生到苦村子,五岁上绊坏了右腿子,六岁上逝去了老爹子……”但行动不便的满自忠,依旧精神抖擞,一点也看不出苦难岁月的“烙印”。

  满自忠的祖辈是青海民和地区的大户人家,至父亲一辈家道没落,挖野菜、拨树皮成为家庭食材来源。但家中大房夹壁墙里“私藏”的中外历史及文学经典是家中最珍贵的财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奋发时。我们姊妹往往头顶星辰就在母亲督促下起床看书。”在与满自忠的交谈中,他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他说正是小时候读书的积累。

  正是凭借小时候勤奋刻苦,满自忠当过老师,修过电器,倒腾过买卖,尝到了“文化人”、“手艺人”的甜头,“走南闯北,我就想为啥家乡的乡村小调就不能像流行音乐一样风靡各地!”

  从1985年开始,满自忠拄着拐杖走进农村乡野,搜集、整理了“流淌”在青海、甘肃等地民间曲艺(平弦、越弦、眉户、道情、皮影戏、快板)80余篇,河湟花儿2000首(阙),社火歌词近200首,河湟民歌小调200首,并按照“花儿”的韵律和版式,吸收当代热点词汇,新编花儿近400首。

  “搜集、整理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考究所涉及的历史典故、人物角色、特定格律和词汇。”满自忠说,流传至今的地方戏曲,因口耳相传,谬误颇多,词、曲混乱,韵脚散漫,理应立即拨乱纠偏。

  以上作品编成一部近百万字的《河湟曲》丛书,已于日前出版发行。同时,满自忠数十年共录制了185部地方戏曲光盘,共收录1269个节目。

  满自忠自称是青海地方戏曲的“好家(即喜好某方面才艺的人)”,他说,地方戏曲表达了对人性的赞美,对道德的褒扬,反映的是老百姓生活的场景,但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已上不了台面,濒临失传。“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将自己的心血《河湟曲》送进乡野,送进农家书屋,成为老百姓的‘饭后甜点’。”

  “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保护,尊重传统、珍视传统、发扬传统,我们要让它荫泽后世。”满自忠说。

  如今像满自忠等人的忧虑与梦想已经变成更多人的努力,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邓福林说,“花儿”已经成为新的文化业态和歌手致富的“抓手”,“花儿茶社”遍地开花,论坛、展演相继举办,4月底,“花儿”首次进入青海高校,开讲座,办论坛,漫(唱)花儿。(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