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适应新常态须摆脱旧的路径依赖

2015年05月06日 09:07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新常态下,怎样推动中国经济换挡升级、爬坡过坎,考验驾驭市场经济的智慧,更检验掌握复杂局面的本领。经济下行压力更是攻坚克难动力,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摆脱过去的老思维、旧路径,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才能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形势判断上准确,政策取向上对路,能力水平上革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就会持续向好,发展亮点必将层出不穷。

  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对此应该怎么看?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了回答。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这样的判断让很多人的数字焦虑舒缓了不少;新常态下,要摆脱旧的路径依赖,把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作为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这样的强调进一步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正所谓观大势,才能谋大事。怎样推动中国经济换挡升级、爬坡过坎,考验驾驭市场经济的智慧,更检验掌握复杂局面的本领。2014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7.4%的增速,劳动生产率提高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正是全国上下正确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的结果。

  然而毋庸讳言,也有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换挡焦虑症。有的虽然嘴上不提了,但打心眼里还是觉得GDP最靠谱,看到数字往下滑,内心就是不踏实;有的虽然各种道理都明白,还是不自觉地会期待出点政策,刺激一把;还有的虽然将数字看得淡了,但对不看数字之后怎么干心里没谱,索性消极懈怠起来。凡此种种,都是对新常态把握不准确、不到位的表现。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正确地认识趋势至关重要,社会预期对经济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摆脱过去的老思维、旧路径,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才能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在形势判断上要准确,主要体现在对速度的认识和评判上。要看到,发展速度换挡,是我们主动轻点刹车的结果,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必然。以我国经济现有体量,7%的增速所产生的实际增量,差不多相当于每年贡献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所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这个速度,对于实现2020年GDP翻番的目标已经足够,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不失势”。蹲下去是为了跳得更高。只有将速度与质量、效益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才能洞悉中国经济发展大势。一手抓稳增长,一手抓调结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就会持续向好,发展亮点必将层出不穷。

  适应新常态,在政策取向上要对路,主要体现在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协调和处理上。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虽然出现新的优化,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强刺激、大调整、“大水漫灌”式的宏观调控,不仅容易用力过度,也极易失焦走偏。因此,在调控手段的运用上,必须保持定力,坚持区间调控、底线思维,只要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就不要轻易动用有形之手;在调控策略的选择上,必须对症下药,坚持定向调控、精准发力,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将每一滴“政策活水”用好用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调控创新来探索实践。

  适应新常态,在能力水平上要革新,主要体现在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新常态势必带来新矛盾、新挑战,个别领导干部的“本领恐慌”也空前凸显。过去只要把“跑部经济学”学好,要得来政策、拿得到项目,地区就不愁发展,自己就不愁政绩,而现在随着简政放权日益深入、权力清单不断明晰,权力“猫腻”无法藏身,老招数不管用了。过去一提发展就认为要“聚”,只要能贡献GDP的便一股脑搬来,而现在发展动力正在切换,靠改革释放红利,靠创新激发活力已成趋势,必须上新招数了。不断修炼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发现和使用经济人才、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新本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必修课。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我们是新挑战,需要摆脱旧模式的窠臼和旧路径的依赖。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经济下行压力更是攻坚克难动力,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以新作为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国经济的航船定能驶向新胜境。 张砥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