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红色记忆”助金沙江畔村庄成城镇

2015年05月26日 0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四川凉山5月26日电 题:“红色记忆”助金沙江畔村庄成城镇

  作者 贺劭清

  时过境迁八十载,金沙江畔涛声依旧,昔日的小村庄,已崛起为城镇,简陋的皎平渡口亦被现代化跨江大桥取代。“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屹立江畔,高举船桨的红军战士雕像目视远方,帮助红军渡江的37位船工名字铭刻其上。

  在绵延2136公里的金沙江中,皎平渡只是其众多渡口中的一个,岸边稀疏而狭窄的岩洞在川南江畔亦不足为奇。

  “八十年前红军来到皎平渡时,我还是他们口中名为‘阿乖’、躲藏在深山的小女孩,如今我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祖奶奶了。”望着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水,杵着拐杖、年过九旬的康秉琦老人眼眶泛红。

  依托销售红军汤、红军凉粉、行军饼等特色产品,康秉琦老人搬入崭新的川南民居。“红色记忆”留给这里的遗迹成为当地民众致富的捷径。红军7天7夜渡过江宽水急的金沙江的故事,仍是老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1935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等领导人在皎平渡岸逼仄的岩洞中指挥3万红军,凭借7条简陋木船渡过金沙江来到四川。从此,这处原本平凡的渡口,伴随着“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诗句而铭刻史册。

  康秉琦回忆,得知红军入川后,村中老少均躲藏在山间树林,黄昏时分村长才让她下山查探详情。“当时一个小红军拿给我一碗装有三块肥肉的米饭说,‘阿乖不怕,我们是好人’。”康秉琦回到家中,发现红军秩序井然地睡在房檐下,院中堆着新劈好的柴火。

  如今,红军在皎平渡留下的“工农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不损害人民的利益”等标语仍依稀可见。“村里识字的人不多,听红军讲解含义后,村中青年第一次有了追求平等、自由的念头。”

  康秉琦说,村民陆续下山后,不少村民冒着被军阀“秋后算账”的危险,自发地为红军补衣服,打草鞋。“现在许多人可能不理解,但精神力量的感染确实有这么强大。”

  烈日下,有扛着红旗的旅行团在毛泽东曾居住过的岩洞旁合影留念。“三十万用坚定信念、理想支撑的人类,怀着让这个国家更美好的愿望,穿过皑皑雪山、走出茫茫草地,用血肉之躯谱写出壮美史诗,还有比这更激荡人心的吗?”来自湖南的退休教师张露西说。

  据了解,金沙江上乌东德水电站筑坝蓄水后,距离江面仅几十米高程的皎平渡遗址将被淹没,皎平渡遗址的保护仍在研讨中。(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