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数据看上海交通:车更多路更堵 选择轨交人更多

2015年09月08日 16:13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 
大数据看上海交通:车更多路更堵选择轨交人更多
中心城区停车矛盾突出。制图 董春洁

  历时两年多时间,系统和全面反映上海交通状况的“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今天正式向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公布。 

  为系统、全面掌握本市交通需求和运行特征,科学编制交通发展规划,制定优化交通出行环境的政策和措施,经市政府决定,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方案从2013年5月开始筹划,经过一系列科学、严密的工作步骤,最终确定调查涉及交通设施普查及资料收集、人员出行调查、车辆使用调查、系统运行调查、信息数据挖掘等五大类内容,具体包含居民出行调查、轨道客流特征调查、小客车出行特征等24个分项调查。

  据介绍,本次调查对象共动员调查管理和实施人员近3万人,调查对象涉及7.5万户家庭、6.5万辆车、11个对外交通枢纽、80多个轨道站点、90条公交线路和130多个断面和路口等,共回收各类调查25万份调查表格和问卷,访问调查各类人员共计约30万人。 

  本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十分丰富,除了以往的总报告和各专业的分项调查报告以外,还编制了区县调查报告。为提高成果应用的及时性,实施了“边调查、边分析、边应用”,调查成果已经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落实、市政府“创新交通综合管理”调研课题等各类规划和政策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今后还将进一步为市政府编制长远发展规划和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支撑。 

  交通问题专家、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薛美根表示,将运用好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等契机,将本次综合交通调查发现的问题纳入规划中予以综合考虑,也会在制定未来的交通政策和措施中运用好这些成果。

  本次综合交通调查显示,由于发展背景发生了较大调整,本市的交通需求和系统运行特征也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出行活动日趋多样

  居民出行需求持续增长。从市民平均每天的出行次数来看,2014年和2009年没有变化,均为2.16次/日,但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2014年全市出行总量较2009年增加12%,达到5550万人次/日。同时由于城市规模在扩大,市民的出行距离增加,市民的出行日周转量达到3.83亿人次公里,较2009年增长19%。

  出行活动趋向多样化。由于近五年来全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通勤目的人均出行次数从1.1次下降到1.04次。而另一方面,在收入提高的背景下,居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明显增加,出行活动日趋多样化,非通勤目的人均出行次数从1.06次上升到1.12次。

  上班的路“越来越长”

  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离增加了出行距离。外环外的中心城周边地区成为新增人口的主要导入区域,而这些人口的主要就业地依然在内环以内区域,使得这部分人群的出行距离较长,全市长距离出行比重增加。居住和工作地的分离也加剧了交通的潮汐现象。早高峰进内环和出内环轨道断面客流需求规模为2:1,高架道路进城车速和出城速度之比为1:2。放射性交通走廊潮汐现象更加明显,交通压力增大。特别是中心城北部通道潮汐交通最为明显,早高峰轨交1号线和7号线北向南进、出内环客流规模比达到3:1,南北高架车速之比达到1:4,轨道交通和地面道路早高峰进城方向极其拥堵。

  高峰时间不断延长

  早晚高峰出行量持续增加,晚高峰有提前的趋势,平峰出行量增幅较大。对比2009年,早高峰出行量增加10%,10时~15时出行量增加11%,午后平峰15时~17时和晚高峰后平峰19时~21时出行量均增加15%。

  反映到道路运行,中心城道路拥堵的累计时间在延长,形成了早、午后、晚高峰的三个拥堵高峰。早高峰时段有持续提前的趋势,午后高峰向晚高峰延展,呈现与晚高峰时段连成一体的倾向。

  反映到轨道运行,工作日早高峰轨道客流进一步集聚,对比2009年,高峰小时(8时~9时)客流增加90%。平峰客流比重上升较快,平峰(10时~15时)客流增加120%。

  机动化出行是首选

  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机动化出行比重增高。步行和脚踏自行车方式持续向机动化方式转移,全市所有出行中,机动化(含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大客车、出租车、社会小客车、摩托车等)出行比重从40%提高到45%。

  出行方式结构在深度调整。轨道交通、小客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的分担比重显著提高。全市轨道交通出行占所有方式出行的9%;小客车比重为16.7%;电(助)动车比重为20.4%。出行比重下降幅度较大的是脚踏自行车和摩托车,分别下降7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中心城公共客运方式比重接近“十二五”规划目标。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出行使用公共客运交通方式(包括轨道、公共汽电车、出租车和轮渡)占所有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达到48%,基本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50%)。

  轨交客运量比重大

  到2014年底,全市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含磁浮线)共15条,运营线路长度577.6公里,运营车站339座。外环以内的中心城站点600米服务半径覆盖47%人口和岗位,直接服务人口较2009年增加50%。

  2014年全市公共交通(含轨道、公共汽电车、轮渡及三岛客运、毗邻公交)日均客运总量为1521万乘次/日,较2009年上升34%。其中,轨道日均客运量达到775万乘次,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为730万乘次。中心城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达到51%,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50%)。

  轨道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全天进出客流超过15万的车站近20个,人民广场、世纪大道等换乘站的日均换乘客流超过35万。在大客流背景下,上海轨道交通高峰发车间距逐步缩短,部分线路高峰发车间隔逐步缩短到2.5-3分钟。

  小客车增长量迅猛

  截止到2014年底,沪牌小客车达219万辆(其中市区号牌152万辆,郊区号牌67万辆)。另外,通过停车调查、车牌识别数据、交强险、车辆年检等多途径数据的校核,摸清长期在沪使用的外牌小客车近100万辆。上海市实有小客车总量近320万辆,较2009年增加约一倍。28%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其中24%的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4%的家庭拥有2辆及以上私家车。

  郊区新城的小客车拥有水平为160辆/千人,已大大高于中心城128辆/千人的拥有水平。调查显示,10%的无车家庭和8%的有车家庭计划在近两年新增小客车,据此推算,未来两年每年有近40万辆新增车辆的意愿。

  小客车的出行强度呈下降趋势。在小客车总量增长的同时,每车平均日均使用里程从2009年的38公里下降到2014年的32公里,主要是因为很多车主买车但较少开车出行,因此,白天小区内小客车停放数量显著增加。

  居住区夜间停车矛盾日益突出。全市居住区配建停车位为179万个,居住区夜间停放需求为290辆,配建缺口为38%;中心城居住配建为64万个,居住区夜间停放需求为133万辆,配建缺口达52%。

  交通拥堵持续恶化

  道路交通量由2009年的1.34亿当量车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每天1.90亿当量车公里。在增加的道路使用量中,81%来自于小客车。而与此同时,道路交通设施增速相对放缓,2014年全市道路总里程1.78万公里,道路网容量较2009年增长24.6%,但增长量主要在外环外的郊区,外环以内的中心城路网格局日趋固化,2014年中心城路网通行能力较2009年仅增长8%。

  道路拥堵程度有所加剧。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时间提前至7点左右,部分地面道路路段行驶车速低于10公里/小时;午后高峰道路平均行程车速较2013年下降4%左右,快速路拥堵里程比重达9%左右。放射性干道车速有所下降,高峰平均行程车速为20~27公里/小时,同比下降4%~7%。

  对外交通规模扩大

  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5公里,较2009年增长7%。铁路方面,全市铁路里程共计465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40公里,占总营业里程的30%。

  2014年对外客运到发量日均92万人次,增长五成。铁路客运量增长最快,日均客运量46万人次,增长六成,占比为50%;其次是民航客运量增长近六成,日均客运量25万人,占比为27%;公路长途客运承担20万人,水运承担0.5万人。铁路和民航客运占比提高,公路客运占比下降,反映了高铁建设和居民收入增加对市民出行的重要影响。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