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提“合娶老婆”教授:不同情光棍者没资格道德审判

2015年10月26日 10:52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几乎是一夜之间,谢作诗成为了“网络红人”。最近,这名49岁的经济学教授一直在微博上回应着各方网友的质疑。这一切源于10月14号,他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3000万光棍”是杞人忧天》的文章。文章说:几个光棍合娶一个老婆、允许同志结婚等等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究竟为什么谢作诗会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一切还要从两年前的11月11号说起。在两年前人民网在“光棍节”这天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称,由于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将达3000万至3500万。而谢作诗的文章正是针对这篇报道继而进行的观点阐释。说,一切问题本质上都是价格问题、收入问题。“光棍”的存在只是增加女性的相对稀缺性、提高其价格,“收入高的男人会先找到女人,因为出得起高价。”但是收入低的男人怎么办?有一个办法是几个人合起来找一个老婆,另一种则是允许同志结婚。

  对于自己的这些观点,谢作诗表示:“很多专家学者认为3000万的光棍会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说法有点危言耸听。我们说价格可以调节供求关系,让供求平衡。3000万的光棍等于是让女性更加稀缺了,那么就要求男性要出更高的价才能娶到老婆。当我说到价格的时候很多人会联想到把女人当成一个物品,不是,价格不一定更是金钱。那么结果就是很有可能低收入水平的人就不容易找到老婆了。100个男人,只有90个女孩,大家都有老婆的话,必须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妻多夫。”

  合娶老婆、同志结婚,有人说这是断章取义,有人说是有标题党之嫌。还有的网友戏称,以后的婚姻介绍所都要有个巨大的交易屏幕,上面显示着,这位女士已众筹几人?这几天,一系列来自各方的言论瞬间涌入谢作诗的微博,单条微博的评论量从原本的个位数一下子飙升到上百条。

  在一片质疑声当中,也能看到一些学者理性的思考,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董藩就在微博上说,这的确是有争议的文章,争议的发生不是源于经济学观点的对错,而是经济学家遭遇道德维护,大家的思维不在一个轨道上。不过,这样的评说为数不多。

  也有一些网友为谢作诗遭受的质疑和谩骂鸣不平,这些网友认为:“谢作诗的观点实质上是从经济学的约束条件下利益最大化这个理论出发来谈问题的,几乎所有人都在高举道德大棒,理直气壮地展开谩骂、攻击与挞伐。”不过,绝大多数的网友还是对谢作诗的观点进行了猛烈抨击。

  大多数的网友指出:“合娶老婆?这样的言论将女性置于何地!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就可以违背道德、人伦?节操何在?”还有人说:“人口问题最先关注的应该是人,从经济学方面谈这个问题,角度本身就是错的。人不是数字,也不是你所谓的经济。”甚至还有网友认为谢作诗的观点属于歪理邪说。

  对于网友的这些评论,23号上午,谢作诗再次发出了一篇长文《写给只会浮躁谩骂,不会理性思考的人们》其中就提到:“‘一妻多夫’并不是我吃饱饭后的异想天开,更不是我在哗众取宠。”。

  在接受采访时,谢作诗也对网友的对于道德方面的质疑进行了做出了进一步的回应。他说:“他们说我破坏了传统的道德,我的意思是你能不能在传统的道德下找到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你找不到嘛!另外我还要问,到底是所谓的一妻一夫制道德,还是3000万男人找不到老婆老无所依孤苦伶仃?你这两个对比看看到底是谁道德?3000万光棍他们一定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嘛,我们一个人对3000万的弱者没有任何同情,守着自己所谓的道德,有什么资格对我做道德审判啊!”

  不过不少学者也表示,稳定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人口结构失衡、‘光棍’找不到对象,社会必然出现问题。但‘合娶’老婆是个馊主意,因为政策法律、伦理道德都不认可。‘光棍’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只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社会问题不但不合适,可能会出偏差,产生令人匪夷所思的看法,甚至引起误导。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不时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出雷人的观点,例如“北京房价要涨到80万元/平方米”、“延迟发养老金,这期间男的可以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做点编织”等等。究竟为什么这些专家发表言论如此随意,违背道德伦理呢?是为了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吗?

  有媒体总结了三个原因,一是部分学者为了吸引大家的关注,以此搏出位;二是有些学者疏于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三是一些专家被利益集团所裹挟,成为了利益集团的发言人。其实“百家争鸣”本该是学界的常态,但是学术专家因其言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更应该加强自律,减少对公众的误读。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