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就业率难敌社会偏见 山东6年274所中职校消失

2016年03月03日 09:46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 

  高就业率难敌社会偏见 6年山东“消失”274所中职学校

  日前,教育部发布消息称,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15.47万,就业人数为496.42万,就业率为96.30%,对口就业率为77.60%。据公开资料显示,这已是第9年中职就业率超95%,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未见回暖的情况下,中职如此好的就业成绩单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吊诡的是,中职学校日渐萎缩、生源数量锐减却是在中职生就业率连年高居95%以上的背景下发生的。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省消失了274所中职,在校生锐减30万,在与普高招生竞争中,多数时候,中职都还处于绝对的劣势。这看似反常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中职“叫座不叫好”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连续9年中职生就业率超95%

  平均“一个萝卜五个坑”

  哪类学生就业率最高?不是研究生,不是本科生,也不是高职学生,而是中职毕业生!

  日前,教育部发布《2015年全国中职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已是教育部连续第4年对外发布全国中职学生就业情况。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15.47万,就业人数为496.42万,就业率为96.30%,对口就业率为77.60%。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落实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情况。据他介绍,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毕业生就业呈现去向更加多元、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等特点。

  就山东而言,中职生就业也火得一塌糊涂。比如,在被称为大学“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就透露了一组让很多人瞠目的数字,当年,全省中职生整体就业率为99%,高职生为80%,本科生为70%。近年来,记者采访的多所中职院校就业双选会,几乎全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岗生比普遍都达到了5:1以上,也就意味着平均5个岗位等着1个学生挑选。

  “我们学校近几年就业率稳定在98%左右,很多企业来招人,甚至抢不到人。”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有关人士介绍,据他们统计,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形势最好,其次是会计、机电等专业。此外,济南不少中职学校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方便学生就业,为名企定向培养他们所需的技术人才。

  另外,除了就业好,中职学生在上学期间还能享受不少优惠。比如,2014年开始,济南中职生全部实现免费上学,而且没有任何杂费;此外,按照全市中职在校生比例的10%,国家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资助,每生每学年2000元。

  记者获悉,我国将建立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国家中职示范(重点)学校自2016年起,其他中职学校自2017年起,将每年发布质量年度报告,中职就业成绩将更多地展现出来。

  中职生学历“天花板”被打破

  两成学生继续深造

  另外,在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中职学生就业情况中,学生的就业去向引起记者注意,数据显示,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占就业总人数的52.04%,仍为中职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合法从事个体经营的占16.27%,以其他方式就业的占11.67%,另外,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占20.02%,比2014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这是自2013年公开相关数据以来,中职生升学率首次突破20%。这充分说明,近年来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升学“立交桥”得到拓宽。

  实际上,近年来,中职教育的学历“天花板”正在慢慢打破,孩子求学有多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参加主要面向普通高中生的夏季高考,二是参加主要面向中职生的春季高考,三是参加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四是“3+4”直升本,五是就读“五年一贯制”高职大专等。中职的学生一样能上大学,甚至可以读研、读博。近年来,济南也在不断创新,提高中职学校吸引力。比如,2013年,济南在允许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基础上,招收和培养未升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2014年首次试点将人社系统技工类6所学校纳入济南市中考招生平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而且近年来,山东中职生的升学机会甚至上本科机会不断增加。例如,2015年山东非师范类“3+4”(中职+本科)试点中职学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26所、31个、1430人,比2014年增加10所、10个、510人,试点学校涉及的市由7个增加到12个;师范类“3+4”试点中职学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8所、11个、1440人。而在春季高考本科计划上,也在年年递增,例如,2012年山东首次春季高考时,本科招生计划只有2600人;2013年,这一计划增至5200人;2014年再次实现翻番,本科招生计划迅速增加到10460人,2015年,本科录取人数超过1.2万人。

  除了升学路被拓宽了,将来,中职生毕业再回校进修的大门也将打开。“目前有个设想,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保留他们的入学资格,当这些学生工作几年想再进修时,学校也会接纳。”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6年全省消失了274所中职

  在校生锐减30万

  在中职学校就业率节节攀高、升学渠道日益拓宽的背景下,它们却同样在遭遇着一系列“窘境”。

  2009年,我省中职学校有709所,在校生116.5万人,但截至2015年,中职学校还剩435所,在校生85.73万人,6年消失了274所中职学校,在校生数减少了30万人,平均每年消失45所学校、在校生减少5万人。查看近年来省教育厅发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中职院校一直处于“萎缩”状态,与普通高中相比,更是处于绝对的弱势,例如,2015年全省普通高中555所,在校生有169.12万,学校数量比中职学校多了120所,而在校生是当年中职学生在校生数的两倍。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逐年下降的趋势下,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减少幅度也比中职小,例如,去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比上年仅减少2.15万人,而中职在校生却比上年减少了9.09万人;2014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87.84万人,比上年减少7.4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教育招生55.92万人,比上年减少2.97万人;中职学校招生31.91万人,比上年减少4.44万人。

  而在每年中考招生阶段,中职学校也很难和高中比拼,不仅在录取分数上远低于高中,而且在招生计划完成率上,普通高中接近100%的招生计划完成率让中职学校望尘莫及。比如,2013年济南普通高中投放计划38570人,实际录取38329人,招生计划完成率达99.38%;而当年职业中专(含成人中专)投放招生计划10899人,录取8429人,占招生计划的77.34%。而在2015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共录取37580人,占总招生计划的10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最后一次志愿录取中,仍有一些职业学校没有“吃饱”。

  “去年,济南中考录取首次实行平行志愿,大大减少了高分生落榜的几率,中职学校‘捡漏’高分生的机会也就微乎其微了。”教育人士分析说。而一所中职院校负责人坦言,虽然最终每年被分流到中职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数量旗鼓相当,但实际报到的学生会打折扣,而且生源结构不太平衡,还是以农村生源为主。

  三大拦路虎挡住职教路

  就业实惠难敌家长“面子”

  中职“叫座不叫好”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在济南初中学考期间,记者曾对陪考家长及参加考试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受访家长20个,学生10个,当被问及会不会考虑上中职时,27个受访的人表示暂时不考虑,而剩下的则表示先看成绩再做决定。每年中考实际报志愿时,很多家长抱有一种赌的心态给孩子选择普通高中,万一孩子被高中录取,万一孩子考上了好大学,万一……而一旦选择了中职就感觉孩子比别人矮一截、低一等。很多家长最终选择中职学校是因为孩子成绩实在太低,进不了普高才不得已选职业学校。这样一来,中职学校就成了家长和学生最后“无奈”的选择。

  中职生如此高的就业率为啥还不受考生和家长的待见?在采访中,家长们说的最多的几大理由便是中职学校学习氛围不好,毕业后找的工作太“低端”,与普通高中相比继续升学的机会少。家长杨先生告诉记者,他对孩子的期望是顺利考上高中,然后考个好大学,将来毕业找份体面的工作,“大学毕业能当白领,可以做管理者,中职毕业生多数只能当蓝领,在车间工作,挣钱少,也不体面。”除了这些理由,杨先生紧接着又补充了一条说,“中职管理是不是比较乱,我家是闺女,就一个孩子,不放心把她送到中职。”

  2015年中职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中职学生就业月平均起薪2001元至3000元的居多,占29.56%,高于3000元的学生占12.02%,此外,近84%的就业毕业生有社会保险,毕业生的社会保障状况持续改善,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达到84.1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社会上对中职的偏见已持续很多年了,我们也很无奈。”济南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坦言,两三千元的起薪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讲并不算很低,只要技能过硬,在职业发展中是很吃香的。

  一教育界人士表示,在帮助孩子做选择时,家长应正确审视普高教育、职业教育能在3年后为孩子带来什么,不要单纯为了面子,让孩子失去一次宝贵的选择机会,更不要等3年后不适应高中教育、不想高考再一无所长地去打工。

  作者: 朱士娟

【编辑:王忠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