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延安最后的窑洞居民:走出“窑居”留住乡愁

2016年03月09日 15: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陕西延安3月9日电 题:延安最后的窑洞居民:走出“窑居”留住乡愁

  作者 张远 高庆国

  3月的陕西延安,春寒料峭。53岁的拓卫城披上衣服,站在自家窑洞前远眺着延安市区。去年夏天他接到了搬迁通知,这意味着他们一家将从此告别祖辈相传的“窑居”生活。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窑洞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民居。千百年来,当地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窑洞中。山间密布的窑洞群气势宏伟,构成了延安独特的地域符号与风情。延安城区曾有约30万人住在窑洞里,人口密度很大。

  中新社记者在拓卫城家所在南桥山下看到,大片的窑洞镶嵌在大山间的褶皱里。顺着山路蜿蜒而上,道路两边的窑洞和房屋已经被刷上了大大的“拆”字。如今这里仅有20余户人家仍居住在窑洞中。

  “家中一共有两口窑,大的约50平方米,小的也有20多平方米,一家八口都住这里。”拓卫城说,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

  记者看到,粉刷过的窑洞干净整齐,小窑内挂着拓卫城夫妇的婚纱照。“窑洞都是利用地形凿洞而居,虽然简单却也温馨,冬暖夏凉。”拓卫城谈到,对于这样的“窑居”生活,孩子们希望早日搬迁,但自己仍有些难舍。

  拓卫城说,早年间的“窑居”生活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都是窑洞,邻居多串门也方便,每天下工聚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淳朴热情的“窑居”气息让他感到很惬意。

  随着延安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多雨天气增加,“窑居”生活的安全隐患开始暴露。2013年,一场强降雨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导致延安地区15万间窑洞垮塌,23万人失去家园。

  这场灾害过后,延安市政府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23万户80万人的避灾搬迁安置。其中,移民搬迁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告别窑洞。在“十二五”期间,已有10万人搬离山体窑洞迁入新居。

  对于即将搬离的窑洞,拓卫城的邻居马小宁仍有些依依不舍。“我和掌柜的都想搬下去住楼房,但不希望这里被拆除。”她坦言,还是希望抬头就能看见山上的窑洞,记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一家人在这里生活过很长一段日子,若是窑洞被拆除了,这未免是一种遗憾。”马小宁说。

  据介绍,在南桥山上,一些窑洞被改造修缮以供游人参观。作为延安的特殊符号,这种典型的“窑居”方式,也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搬离,渐渐被民众淡忘。

  对此,延安市官方表示,拆迁后的山体将恢复植被,同时保留部分抗灾能力较强的窑洞用于观光旅游,既要告别窑居模式,又要留得住乡愁。(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