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宣战”土壤污染 代表们祭出三大“兵法”

2016年03月11日 14: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视频:陈吉宁介绍“土十条”编制的思路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张素 蒋涛)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后,“土十条”拟订在2017年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面对事关“舌尖安全”的战役,出席今年全国两会的受访代表纷纷祭出“兵法”。

  兵法一:“知己知彼”。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种子协会秘书长李爱青说,治污的基础是全面了解土壤总体状况。但目前使用的数据大多来自上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存在滞后性。

  2014年,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曾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李爱青认为,这份公报的信息不尽详实,采样密度不高。他建议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制作数字化档案。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连步持有相同观点,他提出尤其要摸清耕地“家底”。

  万连步说,中国耕地质量概括是“三大”和“三低”: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蒋秋桃对中新社记者说,各地农业部门必须要准确知道辖内土壤情况,以此指导农民种植。

  兵法二:“以患为利”。

  “最理想的土壤修复手段是用自然界的力量来平衡。”蒋秋桃举例说,一块被污染的土壤或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

  李爱青也提到,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和保护,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地采用不同利用方式,比如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边利用边修复。

  万连步说,目前因过量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若应用以水肥一体化为主的节水农业技术,三江平原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50亿斤。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刘正军告诉中新社记者,在“大米镉超标事件”后组建了研发团队,建立了稻米降镉的成套技术体系。该技术已在湖南省6000亩规模的耕地污染治理得以验证,大米镉含量降低了60%以上,“今年将进行万亩级试验”。

  兵法三:“谋定后动”。

  代表们指出,土壤污染成因复杂,想要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必须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土壤安全工程”战略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建议做好六个“统筹”:土壤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土壤肥力维护与农业持续发展,土壤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治理与人居环境安全保障,土壤合理利用与全球变化影响,服务土壤保护的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资源投入。

  刘正军建议,在“土十条”出台前,先由环保部制定印发《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审查及监理办法》,成立专家库指导各地。他还提出或提取10%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壤污染防治。

  “此外,应推行耕地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模式。”刘正军说,由政府购买服务、企业组织实施的模式已在实践中证明可行。他还希冀企业与科研院所联手攻关,破解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技术难题。(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