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慈善旧衣被变卖牟利”的误会从何而来?

2016年04月02日 18:2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唐 华

  近日,杭州市废旧衣物回收桶中衣服去向成了全城人民关注的话题,有媒体暗访发现,这些废旧衣物并没有实现老百姓的爱心心愿,流向困难人群,而是被企业变卖牟利,一时间废旧衣物回收桶“蒙尘”,质疑声、愤怒声不绝于耳。

  原本以为自己捐出旧衣物是在做慈善,会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没想到衣服辗转进了收购站,企业从中赚取利润,民众的震惊和愤怒可以理解。但复盘整个事件我们发现,如果简单将“骗子”“黑心企业”“根本不是捐赠”的帽子一股脑扣在涉事公司头上,似乎也不是很公平。

  早在2014年,这个由环保组织、废品回收企业以及民政、城管委等部门联合推出的公益项目就开始运行。而在杭州媒体当时的报道中,清楚写着这是“再生循环利用”项目,而项目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八成新以上的御寒物品,会捐助给省内的贫困地区或需救济的灾害地区,其他的废旧衣物当累积到几十吨后,则由申奇公司委托其下游合作企业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生循环利用。可见,企业原本的主要意图就是要做废旧衣物回收,只是“顺带”做慈善。为何当地群众对此的认知发生了如此大的偏差?恐怕这得从宣传推广中找原因。

  相比废品回收而言,公益事业显然更容易引起舆论关注,也更容易吸引民众参与,更何况,该项目本身就带有公益元素。因而,在推广过程中,企业或许就会有意无意地用公益的名头来为项目做宣传,而淡化其主要意图。对此,申奇公司副总经理李震也承认,为了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确实存在一些宣传上放大公益属性的行为,让公众误解。

  类似的现象,大多数民众早已见怪不怪。比如在电视广告中,商家都会或多或少进行夸大宣传,但如果夸张的成分中裹挟了慈善就会有问题。一方面,慈善是一项很神圣的事业,它照亮了人性中最善良的部分,传递着正能量,温暖了人心;另一方面,近来出现的骗捐丑闻却一次次挥霍着人们的善念,刺痛了乐善好施者的爱心,也让公众为之愤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活动如果与其宣传的公益属性有所违背,必然会引起舆论反弹。

  在这起事件中,不光企业要吸取教训,政府部门同样难辞其咎。既然民政、城管委等部门参与到项目当中,那就意味着给活动做了“背书”,不少民众也确实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将旧衣服,甚至是新的衣物捐献出来。所以,一旦活动遭遇信任危机,倒霉的不光是企业,连同政府的公信力会一道受损。

  因此,既然相关部门参与了,那就不能只挂个名字,却对项目的运行不闻不问。项目前期的宣传推广是不是规范,政府部门要负责把关;废旧衣物收集上来之后如何处理、流向哪里,政府部门要及时跟进、了解情况,不能到了召开媒体恳谈会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无论是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还是做慈善,从本质上说都是在做好事。但不能说,因为这个初衷是好的,就可以用非常手段做宣传推广,就可以放松对项目进行监管。明明做了好事,却让人感觉上当受骗,相信这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

【编辑:罗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